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作者:王幼平 顾万发 夏正楷 张俊娜 何嘉宁 曲彤丽 陈宥成 赵静芳 林壹 高霄旭 汪松芝 吴小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7月

印次:1

ISBN:9787030727602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目录

前言(ⅲ)

第1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⑴

 1.1 古环境概述(1)

 1.2 织机洞遗址的古环境分析(2)

  1.2.1 洞穴遗址(2)

  1.2.2 旷野遗址(6)

 1.3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分析(9)

  1.3.1 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10)

  1.3.2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27)

  1.3.3 老奶奶庙遗址第3地点(28)

  1.3.4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重建(29)

 1.4 赵庄遗址的古环境分析(31)

  1.4.1 遗址的地貌部位(31)

  1.4.2 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32)

  1.4.3 沉积物分析(34)

  1.4.4 赵庄遗址的古人类生存环境(45)

 1.5 黄帝口遗址(46)

  1.5.1 遗址地貌部位(46)

  1.5.2 沉积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47)

  1.5.3 沉积物分析(48)

  1.5.4 黄帝口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重建(57)

 1.6 方家沟遗址(58)

  1.6.1 遗址的地貌部位(58)

  1.6.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59)

  1.6.3 剖面沉积物分析(61)

  1.6.4 方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75)

 1.7 西施—东施遗址群古环境分析(77)

  1.7.1 西施遗址第一地点(77)

  1.7.2 东施遗址(91)

 1.8 李家沟遗址(102)

  1.8.1 遗址的地貌部位(102)

  1.8.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103)

  1.8.3 沉积物分析(105)

  1.8.4 孢粉分析(121)

  1.8.5 古地震遗迹分析(129)

  1.8.6 李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130)

 1.9 嵩山东南麓晚更新世古人类的生态环境(133)

  1.9.1 遗址群的地貌分布(133)

  1.9.2 气候和植被(134)

  1.9.3 河漫滩与晚更新世人类栖居地(135)

第2章 织机洞遗址(137)

 2.1 概述(137)

 2.2 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138)

 2.3 地层堆积与年代(139)

  2.3.1 地层堆积(139)

  2.3.2 年代(141)

 2.4 埋藏学分析(142)

  2.4.1 产状分析(143)

  2.4.2 保存状况(144)

 2.5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45)

  2.5.1 下文化层(147)

  2.5.2 上文化层(157)

 2.6 织机洞人类技术行为的变化(175)

第3章 老奶奶庙遗址(181)

 3.1 概述(181)

 3.2 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182)

 3.3 遗存概况与埋藏特征(184)

 3.4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93)

  3.4.1 分类体系(193)

  3.4.2 定位与观测(200)

  3.4.3 ④I~④E层石器(203)

  3.4.4 ④D层石器(207)

  3.4.5 ④C层石器(211)

  3.4.6 ④A、④B层石器(217)

  3.4.7 ③F层石器(220)

  3.4.8 ③E层石器(229)

  3.4.9 ③C、③D层石器(231)

  3.4.10 ③B层石器(232)

  3.4.11 ③A层石器(245)

  3.4.12 老奶奶庙遗址石器生产操作链与石器工业特点(247)

 3.5 遗存的空间分布(254)

  3.5.1 ④I~④E层(255)

  3.5.2 ④D层(255)

  3.5.3 ④C层(257)

  3.5.4 ④A、④B层(257)

  3.5.5 ③F层(257)

  3.5.6 ③E层(261)

  3.5.7 ③C、③D层(263)

  3.5.8 ③B层(263)

  3.5.9 遗址的空间利用模式(264)

 3.6 小结(265)

第4章 赵庄遗址(267)

 4.1 概述(267)

 4.2 地貌、地层与年代(267)

  4.2.1 遗址位置(267)

  4.2.2 地层(268)

  4.2.3 埋藏性质(270)

  4.2.4 年代(270)

  4.2.5 地貌部位(271)

 4.3 文化遗物(271)

  4.3.1 石制品(271)

  4.3.2 动物化石(284)

 4.4 遗存空间分析(286)

 4.5 石制品拼合与微痕分析(288)

  4.5.1 石英砂岩的拼合研究(288)

  4.5.2 脉石英微痕分析(291)

 4.6 小结(294)

  4.6.1 文化特点(294)

  4.6.2 遗址性质(294)

  4.6.3 考古学意义(295)

第5章 方家沟遗址(296)

 5.1 概述(296)

 5.2 地层堆积与年代(299)

  5.2.1 地层堆积(299)

  5.2.2 年代(303)

 5.3 文化遗存(304)

  5.3.1 遗迹(304)

  5.3.2 石制品(308)

 5.4 石制品拼合研究(326)

  5.4.1 原料最小单元划分(327)

  5.4.2 拼合结果与技术分析(332)

 5.5 石器生产操作链的复原(352)

  5.5.1 原料采办(352)

  5.5.2 剥片技术(355)

  5.5.3 剥坯方法与概念(356)

  5.5.4 工具加工(366)

  5.5.5 原料利用和消耗程度(369)

 5.6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因素(372)

  5.6.1 重力作用(372)

  5.6.2 局部的重力作用(373)

  5.6.3 河流流水作用(374)

  5.6.4 坡地作用(379)

 5.7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381)

  5.7.1 拼合石制品所反映的遗址形成过程(381)

  5.7.2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392)

 5.8 讨论(400)

  5.8.1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400)

  5.8.2 石器工业(401)

  5.8.3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与功能(402)

  5.8.4 小结(403)

第6章 西施遗址(406)

 6.1 概述(406)

  6.1.1 遗址的发掘(406)

  6.1.2 整理工作(407)

  6.1.3 野外综合调查工作(407)

  6.1.4 研究方法(408)

 6.2 地质、地层与古环境背景(408)

  6.2.1 区域地质地貌综述(409)

  6.2.2 遗址的地层堆积(415)

  6.2.3 遗址埋藏学分析(416)

  6.2.4 遗址的年代测定(422)

  6.2.5 遗址的古环境特征(423)

 6.3 文化遗存(426)

  6.3.1 出土概况(426)

  6.3.2 石制品的分类、测量标准与方法(426)

  6.3.3 石制品的分类统计、描述与分析(431)

 6.4 石器技术分析(462)

  6.4.1 概述(462)

  6.4.2 石叶技术的操作链研究(463)

  6.4.3 西施旧石器遗址的石叶技术(466)

  6.4.4 细石叶技术及其与石叶技术的关系(467)

 6.5 石器原料的开发与利用(469)

  6.5.1 燧石的属性(469)

  6.5.2 原料产地调查(470)

  6.5.3 原料的选择与开发(471)

  6.5.4 原料的利用模式(472)

 6.6 西施石叶技术的源流(475)

  6.6.1 石叶技术的来源(475)

  6.6.2 相关问题的讨论(476)

  6.6.3 小结(479)

第7章 李家沟遗址(484)

 7.1 概述(484)

 7.2 地貌及地层堆积(485)

 7.3 年代(487)

 7.4 遗物遗迹(488)

  7.4.1 石片石器文化层(MIS3阶段)(488)

  7.4.2 细石器文化层(488)

  7.4.3 李家沟文化层(492)

  7.4.4 裴李岗文化层(500)

 7.5 李家沟遗址的意义(500)

  7.5.1 李家沟遗址与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500)

  7.5.2 李家沟遗址与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的发展演变(500)

  7.5.3 李家沟遗址与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500)

第8章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发展(502)

 8.1 古环境与年代学背景(502)

  8.1.1 嵩山东麓(503)

  8.1.2 环秦岭地区(504)

  8.1.3 晋南及邻近地区(505)

  8.1.4 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阶段性及影响(508)

 8.2 从MIS5到MIS4阶段(510)

 8.3 MIS3阶段的转变(512)

  8.3.1 石器工业的变化(512)

  8.3.2 栖居形态的转变(513)

  8.3.3 行为复杂化或现代性的出现(517)

 8.4 MIS2阶段石叶/细石叶工业出现与发展(518)

  8.4.1 西施遗址的石叶(519)

  8.4.2 东施遗址(520)

  8.4.3 西施遗址东区(521)

  8.4.4 晋南等地的发现及相关问题(522)

 8.5 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524)

 8.6 余论(525)

  8.6.1 晚更新世的文化发展序列(525)

  8.6.2 南北两线的交流与影响(528)

  8.6.3 人类演化、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529)

结语(535)

后记(543)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9

基本信息:

作者:王幼平 顾万发 夏正楷 张俊娜 何嘉宁 曲彤丽 陈宥成 赵静芳 林壹 高霄旭 汪松芝 吴小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7月

印次:1

ISBN:9787030727602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目录

前言(ⅲ)

第1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⑴

 1.1 古环境概述(1)

 1.2 织机洞遗址的古环境分析(2)

  1.2.1 洞穴遗址(2)

  1.2.2 旷野遗址(6)

 1.3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分析(9)

  1.3.1 老奶奶庙遗址第1地点(10)

  1.3.2 老奶奶庙遗址第2地点(27)

  1.3.3 老奶奶庙遗址第3地点(28)

  1.3.4 老奶奶庙遗址群的古环境重建(29)

 1.4 赵庄遗址的古环境分析(31)

  1.4.1 遗址的地貌部位(31)

  1.4.2 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32)

  1.4.3 沉积物分析(34)

  1.4.4 赵庄遗址的古人类生存环境(45)

 1.5 黄帝口遗址(46)

  1.5.1 遗址地貌部位(46)

  1.5.2 沉积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47)

  1.5.3 沉积物分析(48)

  1.5.4 黄帝口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重建(57)

 1.6 方家沟遗址(58)

  1.6.1 遗址的地貌部位(58)

  1.6.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59)

  1.6.3 剖面沉积物分析(61)

  1.6.4 方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75)

 1.7 西施—东施遗址群古环境分析(77)

  1.7.1 西施遗址第一地点(77)

  1.7.2 东施遗址(91)

 1.8 李家沟遗址(102)

  1.8.1 遗址的地貌部位(102)

  1.8.2 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103)

  1.8.3 沉积物分析(105)

  1.8.4 孢粉分析(121)

  1.8.5 古地震遗迹分析(129)

  1.8.6 李家沟遗址古环境重建(130)

 1.9 嵩山东南麓晚更新世古人类的生态环境(133)

  1.9.1 遗址群的地貌分布(133)

  1.9.2 气候和植被(134)

  1.9.3 河漫滩与晚更新世人类栖居地(135)

第2章 织机洞遗址(137)

 2.1 概述(137)

 2.2 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138)

 2.3 地层堆积与年代(139)

  2.3.1 地层堆积(139)

  2.3.2 年代(141)

 2.4 埋藏学分析(142)

  2.4.1 产状分析(143)

  2.4.2 保存状况(144)

 2.5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45)

  2.5.1 下文化层(147)

  2.5.2 上文化层(157)

 2.6 织机洞人类技术行为的变化(175)

第3章 老奶奶庙遗址(181)

 3.1 概述(181)

 3.2 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182)

 3.3 遗存概况与埋藏特征(184)

 3.4 石器组合与技术特点(193)

  3.4.1 分类体系(193)

  3.4.2 定位与观测(200)

  3.4.3 ④I~④E层石器(203)

  3.4.4 ④D层石器(207)

  3.4.5 ④C层石器(211)

  3.4.6 ④A、④B层石器(217)

  3.4.7 ③F层石器(220)

  3.4.8 ③E层石器(229)

  3.4.9 ③C、③D层石器(231)

  3.4.10 ③B层石器(232)

  3.4.11 ③A层石器(245)

  3.4.12 老奶奶庙遗址石器生产操作链与石器工业特点(247)

 3.5 遗存的空间分布(254)

  3.5.1 ④I~④E层(255)

  3.5.2 ④D层(255)

  3.5.3 ④C层(257)

  3.5.4 ④A、④B层(257)

  3.5.5 ③F层(257)

  3.5.6 ③E层(261)

  3.5.7 ③C、③D层(263)

  3.5.8 ③B层(263)

  3.5.9 遗址的空间利用模式(264)

 3.6 小结(265)

第4章 赵庄遗址(267)

 4.1 概述(267)

 4.2 地貌、地层与年代(267)

  4.2.1 遗址位置(267)

  4.2.2 地层(268)

  4.2.3 埋藏性质(270)

  4.2.4 年代(270)

  4.2.5 地貌部位(271)

 4.3 文化遗物(271)

  4.3.1 石制品(271)

  4.3.2 动物化石(284)

 4.4 遗存空间分析(286)

 4.5 石制品拼合与微痕分析(288)

  4.5.1 石英砂岩的拼合研究(288)

  4.5.2 脉石英微痕分析(291)

 4.6 小结(294)

  4.6.1 文化特点(294)

  4.6.2 遗址性质(294)

  4.6.3 考古学意义(295)

第5章 方家沟遗址(296)

 5.1 概述(296)

 5.2 地层堆积与年代(299)

  5.2.1 地层堆积(299)

  5.2.2 年代(303)

 5.3 文化遗存(304)

  5.3.1 遗迹(304)

  5.3.2 石制品(308)

 5.4 石制品拼合研究(326)

  5.4.1 原料最小单元划分(327)

  5.4.2 拼合结果与技术分析(332)

 5.5 石器生产操作链的复原(352)

  5.5.1 原料采办(352)

  5.5.2 剥片技术(355)

  5.5.3 剥坯方法与概念(356)

  5.5.4 工具加工(366)

  5.5.5 原料利用和消耗程度(369)

 5.6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因素(372)

  5.6.1 重力作用(372)

  5.6.2 局部的重力作用(373)

  5.6.3 河流流水作用(374)

  5.6.4 坡地作用(379)

 5.7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因素(381)

  5.7.1 拼合石制品所反映的遗址形成过程(381)

  5.7.2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392)

 5.8 讨论(400)

  5.8.1 遗址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400)

  5.8.2 石器工业(401)

  5.8.3 遗址空间利用方式与功能(402)

  5.8.4 小结(403)

第6章 西施遗址(406)

 6.1 概述(406)

  6.1.1 遗址的发掘(406)

  6.1.2 整理工作(407)

  6.1.3 野外综合调查工作(407)

  6.1.4 研究方法(408)

 6.2 地质、地层与古环境背景(408)

  6.2.1 区域地质地貌综述(409)

  6.2.2 遗址的地层堆积(415)

  6.2.3 遗址埋藏学分析(416)

  6.2.4 遗址的年代测定(422)

  6.2.5 遗址的古环境特征(423)

 6.3 文化遗存(426)

  6.3.1 出土概况(426)

  6.3.2 石制品的分类、测量标准与方法(426)

  6.3.3 石制品的分类统计、描述与分析(431)

 6.4 石器技术分析(462)

  6.4.1 概述(462)

  6.4.2 石叶技术的操作链研究(463)

  6.4.3 西施旧石器遗址的石叶技术(466)

  6.4.4 细石叶技术及其与石叶技术的关系(467)

 6.5 石器原料的开发与利用(469)

  6.5.1 燧石的属性(469)

  6.5.2 原料产地调查(470)

  6.5.3 原料的选择与开发(471)

  6.5.4 原料的利用模式(472)

 6.6 西施石叶技术的源流(475)

  6.6.1 石叶技术的来源(475)

  6.6.2 相关问题的讨论(476)

  6.6.3 小结(479)

第7章 李家沟遗址(484)

 7.1 概述(484)

 7.2 地貌及地层堆积(485)

 7.3 年代(487)

 7.4 遗物遗迹(488)

  7.4.1 石片石器文化层(MIS3阶段)(488)

  7.4.2 细石器文化层(488)

  7.4.3 李家沟文化层(492)

  7.4.4 裴李岗文化层(500)

 7.5 李家沟遗址的意义(500)

  7.5.1 李家沟遗址与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500)

  7.5.2 李家沟遗址与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的发展演变(500)

  7.5.3 李家沟遗址与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500)

第8章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的发展(502)

 8.1 古环境与年代学背景(502)

  8.1.1 嵩山东麓(503)

  8.1.2 环秦岭地区(504)

  8.1.3 晋南及邻近地区(505)

  8.1.4 晚更新世环境变迁的阶段性及影响(508)

 8.2 从MIS5到MIS4阶段(510)

 8.3 MIS3阶段的转变(512)

  8.3.1 石器工业的变化(512)

  8.3.2 栖居形态的转变(513)

  8.3.3 行为复杂化或现代性的出现(517)

 8.4 MIS2阶段石叶/细石叶工业出现与发展(518)

  8.4.1 西施遗址的石叶(519)

  8.4.2 东施遗址(520)

  8.4.3 西施遗址东区(521)

  8.4.4 晋南等地的发现及相关问题(522)

 8.5 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524)

 8.6 余论(525)

  8.6.1 晚更新世的文化发展序列(525)

  8.6.2 南北两线的交流与影响(528)

  8.6.3 人类演化、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529)

结语(535)

后记(543)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