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0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738288

内容简介:

  本书是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报告,以及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和复原研究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该书不仅为古洛河、古谷水、汉魏漕运、隋唐漕运等遗址的位置和走向提供了的调查实物资料,为运河沉船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研究清代内陆运河船舶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录

上编 考古调查与发掘

 第一章 概况 (3)

  第一节 地理环境 (3)

  第二节 历史沿革 (5)

   一 辖区沿革 (5)

   二 都城与水系关系及沿革 (7)

  第三节 考古工作历程 (10)

  第四节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13)

   一 资料整理 (13)

   二 报告编写 (13)

 第二章 汉唐漕运水系调查 (17)

  第一节 调查缘起与方法 (17)

  第二节 古洛河遗址 (18)

   一 古洛河遗址的走向 (18)

   二 汉魏堰洛通漕遗址 (20)

  第三节 汉魏城西至隋唐城段谷水遗址 (26)

   一 唐寺村西谷水渠遗址 (26)

   二 董村谷水渠遗址 (30)

  第四节 汉魏时期漕渠遗址 (31)

   一 城东建春门以南的城下漕渠遗址 (32)

   二 汉魏故城城南向东的漕渠(谷水)遗址 (34)

   三 九曲渎遗址 (39)

  第五节 “洛阳沟”遗址 (40)

   一 地层堆积 (42)

   二 遗迹 (44)

   三 遗物 (45)

   四 小结 (50)

  第六节 隋唐时期漕渠遗址 (52)

   一 遗迹 (52)

   二 遗物 (53)

  第七节 收获与认识 (55)

 第三章 古沉船发掘与出土遗物 (57)

  第一节 地层堆积 (57)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 (59)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 (67)

  第四节 出土遗物 (71)

   一 汉魏遗物 (71)

   二 五代遗物 (73)

   三 金元遗物 (74)

   四 清代遗物 (74)

   五 其他 (83)

 第四章 古沉船年代 (84)

  第一节 古沉船形制和出土遗物的断代 (84)

  第二节 船体与地层的科技测年 (85)

下编 古沉船保护搬迁与相关研究

 第五章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 (93)

  第一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原则 (93)

  第二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 (94)

   一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94)

   二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措施 (97)

   三 考古现场临时库房的小环境控制 (98)

  第三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样品的采集 (100)

   一 样品采集目的与原则 (100)

   二 样品采集的方法步骤 (101)

  第四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101)

   一 古沉船的清理与清洗 (101)

   二 古沉船存在的主要病害 (103)

   三 古沉船的物理加固 (103)

   四 古沉船的化学保护 (107)

 第六章 古沉船的加固与保护 (110)

  第一节 古沉船异地整体搬迁方案的确定 (110)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11)

   一 一号古沉船加固搬迁方案的确定 (111)

   二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的前期准备 (112)

   三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保护的工艺流程 (113)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22)

   一 二号古沉船排水设施的修筑 (123)

   二 二号古沉船散落木质船体构件的保护处理 (123)

   三 二号古沉船船体的加固包装工艺流程 (124)

 第七章 古沉船的整体搬迁 (128)

  第一节 古沉船搬迁的难点和方案构成 (128)

   一 古沉船周边地貌与环境 (128)

   二 项目主要难点 (128)

   三 方案构成 (129)

  第二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129)

  第三节 古沉船的吊装与搬迁 (130)

   一 修整吊装平台和坡道 (130)

   二 古沉船安放基础及临时库房的建设 (131)

   三 吊装方案和实施 (133)四搬迁运输 (139)

  第四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风险分析 (141)

   一 风险分析 (141)

   二 解决措施 (142)

   三 风险结论 (143)

  第五节 小结 (143)

   一 古沉船保护搬迁的工作内容 (143)

   二 保护搬迁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144)

 第八章 一号古沉船测绘 (148)

  第一节 船体概述 (148)

  第二节 船体尺度与型线测绘 (149)

   一 船体主尺度测绘 (149)

   二 型线测绘 (152)

  第三节 船体结构测绘 (155)

   一 外板结构测绘 (157)

   二 舱壁结构 (157)

   三 甲板结构测绘 (158)

   四 舱面建筑结构测绘 (158)

  第四节 舾装结构测绘 (160)

   一 舵承结构 (160)

   二 拖桩 (160)

   三 桅座结构 (161)

 第九章 一号古沉船复原研究报告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船体布置复原研究 (164)

   一 主体舱室划分 (164)

   二 甲板与上层建筑复原 (165)

   三 舾装结构及设备复原 (168)

  第三节 船体结构复原研究 (174)

   一 外板结构 (174)

   二 舱壁结构 (176)

   三 甲板结构 (177)

  第四节 一号古沉船年代的推断 (177)

 第十章 一号古沉船所用木材鉴定 (180)

  第一节 工作报告 (180)

   一 工作背景和鉴定目的 (180)

   二 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181)

  第二节 技术报告 (183)

   一 鉴定依据 (183)

   二 鉴定结果 (185)

   三 古沉船发掘及保护建议 (188)

  第三节 附录 (188)

   附录一 一号古沉船用材树种显微鉴定及材性分析报告 (188)

   附录二 一号古沉船发掘地土质检测报告 (192)

 第十一章 结语 (195)

  第一节 洛阳汉唐时期的漕渠 (195)

  第二节 关于建春门外东西向大沟的名称和性质 (197)

   一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之名简考 (197)

   二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成因和性质 (198)

后记 (201)

插图目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洛阳汉唐运河遗址调查与古沉船发掘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02

基本信息:

编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738288

内容简介:

  本书是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报告,以及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和复原研究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该书不仅为古洛河、古谷水、汉魏漕运、隋唐漕运等遗址的位置和走向提供了的调查实物资料,为运河沉船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研究清代内陆运河船舶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录

上编 考古调查与发掘

 第一章 概况 (3)

  第一节 地理环境 (3)

  第二节 历史沿革 (5)

   一 辖区沿革 (5)

   二 都城与水系关系及沿革 (7)

  第三节 考古工作历程 (10)

  第四节 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13)

   一 资料整理 (13)

   二 报告编写 (13)

 第二章 汉唐漕运水系调查 (17)

  第一节 调查缘起与方法 (17)

  第二节 古洛河遗址 (18)

   一 古洛河遗址的走向 (18)

   二 汉魏堰洛通漕遗址 (20)

  第三节 汉魏城西至隋唐城段谷水遗址 (26)

   一 唐寺村西谷水渠遗址 (26)

   二 董村谷水渠遗址 (30)

  第四节 汉魏时期漕渠遗址 (31)

   一 城东建春门以南的城下漕渠遗址 (32)

   二 汉魏故城城南向东的漕渠(谷水)遗址 (34)

   三 九曲渎遗址 (39)

  第五节 “洛阳沟”遗址 (40)

   一 地层堆积 (42)

   二 遗迹 (44)

   三 遗物 (45)

   四 小结 (50)

  第六节 隋唐时期漕渠遗址 (52)

   一 遗迹 (52)

   二 遗物 (53)

  第七节 收获与认识 (55)

 第三章 古沉船发掘与出土遗物 (57)

  第一节 地层堆积 (57)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 (59)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 (67)

  第四节 出土遗物 (71)

   一 汉魏遗物 (71)

   二 五代遗物 (73)

   三 金元遗物 (74)

   四 清代遗物 (74)

   五 其他 (83)

 第四章 古沉船年代 (84)

  第一节 古沉船形制和出土遗物的断代 (84)

  第二节 船体与地层的科技测年 (85)

下编 古沉船保护搬迁与相关研究

 第五章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 (93)

  第一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原则 (93)

  第二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 (94)

   一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94)

   二 考古现场小环境控制的措施 (97)

   三 考古现场临时库房的小环境控制 (98)

  第三节 古沉船考古现场样品的采集 (100)

   一 样品采集目的与原则 (100)

   二 样品采集的方法步骤 (101)

  第四节 古沉船考古发掘现场保护 (101)

   一 古沉船的清理与清洗 (101)

   二 古沉船存在的主要病害 (103)

   三 古沉船的物理加固 (103)

   四 古沉船的化学保护 (107)

 第六章 古沉船的加固与保护 (110)

  第一节 古沉船异地整体搬迁方案的确定 (110)

  第二节 一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11)

   一 一号古沉船加固搬迁方案的确定 (111)

   二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的前期准备 (112)

   三 一号古沉船整体加固保护的工艺流程 (113)

  第三节 二号古沉船搬迁前的加固保护 (122)

   一 二号古沉船排水设施的修筑 (123)

   二 二号古沉船散落木质船体构件的保护处理 (123)

   三 二号古沉船船体的加固包装工艺流程 (124)

 第七章 古沉船的整体搬迁 (128)

  第一节 古沉船搬迁的难点和方案构成 (128)

   一 古沉船周边地貌与环境 (128)

   二 项目主要难点 (128)

   三 方案构成 (129)

  第二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129)

  第三节 古沉船的吊装与搬迁 (130)

   一 修整吊装平台和坡道 (130)

   二 古沉船安放基础及临时库房的建设 (131)

   三 吊装方案和实施 (133)四搬迁运输 (139)

  第四节 古沉船搬迁方案风险分析 (141)

   一 风险分析 (141)

   二 解决措施 (142)

   三 风险结论 (143)

  第五节 小结 (143)

   一 古沉船保护搬迁的工作内容 (143)

   二 保护搬迁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144)

 第八章 一号古沉船测绘 (148)

  第一节 船体概述 (148)

  第二节 船体尺度与型线测绘 (149)

   一 船体主尺度测绘 (149)

   二 型线测绘 (152)

  第三节 船体结构测绘 (155)

   一 外板结构测绘 (157)

   二 舱壁结构 (157)

   三 甲板结构测绘 (158)

   四 舱面建筑结构测绘 (158)

  第四节 舾装结构测绘 (160)

   一 舵承结构 (160)

   二 拖桩 (160)

   三 桅座结构 (161)

 第九章 一号古沉船复原研究报告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第二节 船体布置复原研究 (164)

   一 主体舱室划分 (164)

   二 甲板与上层建筑复原 (165)

   三 舾装结构及设备复原 (168)

  第三节 船体结构复原研究 (174)

   一 外板结构 (174)

   二 舱壁结构 (176)

   三 甲板结构 (177)

  第四节 一号古沉船年代的推断 (177)

 第十章 一号古沉船所用木材鉴定 (180)

  第一节 工作报告 (180)

   一 工作背景和鉴定目的 (180)

   二 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181)

  第二节 技术报告 (183)

   一 鉴定依据 (183)

   二 鉴定结果 (185)

   三 古沉船发掘及保护建议 (188)

  第三节 附录 (188)

   附录一 一号古沉船用材树种显微鉴定及材性分析报告 (188)

   附录二 一号古沉船发掘地土质检测报告 (192)

 第十一章 结语 (195)

  第一节 洛阳汉唐时期的漕渠 (195)

  第二节 关于建春门外东西向大沟的名称和性质 (197)

   一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之名简考 (197)

   二 建春门外东西大沟成因和性质 (198)

后记 (201)

插图目录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