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三门峡丰阳村春秋空首布窖藏

发布时间:2023-05-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三门峡市博物馆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71116460

内容简介:

  2018年,三门峡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陕州区丰阳村发现一批春秋时时空首布币,计500余枚。本书就是对这批空首布币的发现情况、整理情况、研究情况以及具体解读。

目录

第一章 丰阳村空首布窖藏的发现

 一、水利项目工地的重要发现

 二、空首布窖藏周边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丰阳村空首布的整理

 一、空首布的清理保护

 二、空首布的整理过程

  (一)初步分类

  (二)制作拓片

  (三)测量数据

  (四)拍摄照片

第三章 现代以来空首布研究考述

 一、空首布的起源

  (一)古代农具“钱”

  (二)古代农具“镈”

  (三)“钱”和“镈”的区别

  (四)空首布是从古代农具“钱”演变而来的

 二、空首布的主要发现

 三、空首布的种类

  (一)原始布和早期大布

  (二)平肩弧足空首布

  (三)耸肩尖足空首布

  (四)斜肩弧足空首布

 四、空首布铸行年代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三)斜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五、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三)斜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六、空首布的币文探讨

 七、空首布的铸造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钱范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钱范

  (三)陶范与范芯的制作

  (四)空首布铸造的模拟试验

  (五)空首布的铸造权

 八、空首布的货币单位

第四章 丰阳村空首布的分类解读

 一、空首布的特征及类型

 二、空首布的分类解读

  (一)纪数字类

  (二)纪干支类

  (三)纪地名类

  (四)纪名物类

  (五)合文类

  (六)待考类

 三、年代属性和国别

附 馆藏宜阳花庄村出土空首布

 一、空首布的来源

 二、空首布的研究

  (一)空首布的整理与分类

  (二)空首布的时代

  (三)空首布钱文的释读

后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三门峡丰阳村春秋空首布窖藏

发布时间:2023-05-15

基本信息:

编著:三门峡市博物馆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71116460

内容简介:

  2018年,三门峡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陕州区丰阳村发现一批春秋时时空首布币,计500余枚。本书就是对这批空首布币的发现情况、整理情况、研究情况以及具体解读。

目录

第一章 丰阳村空首布窖藏的发现

 一、水利项目工地的重要发现

 二、空首布窖藏周边地理环境

第二章 丰阳村空首布的整理

 一、空首布的清理保护

 二、空首布的整理过程

  (一)初步分类

  (二)制作拓片

  (三)测量数据

  (四)拍摄照片

第三章 现代以来空首布研究考述

 一、空首布的起源

  (一)古代农具“钱”

  (二)古代农具“镈”

  (三)“钱”和“镈”的区别

  (四)空首布是从古代农具“钱”演变而来的

 二、空首布的主要发现

 三、空首布的种类

  (一)原始布和早期大布

  (二)平肩弧足空首布

  (三)耸肩尖足空首布

  (四)斜肩弧足空首布

 四、空首布铸行年代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三)斜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年代

 五、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三)斜肩弧足空首布的铸行区域

 六、空首布的币文探讨

 七、空首布的铸造

  (一)平肩弧足空首布钱范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钱范

  (三)陶范与范芯的制作

  (四)空首布铸造的模拟试验

  (五)空首布的铸造权

 八、空首布的货币单位

第四章 丰阳村空首布的分类解读

 一、空首布的特征及类型

 二、空首布的分类解读

  (一)纪数字类

  (二)纪干支类

  (三)纪地名类

  (四)纪名物类

  (五)合文类

  (六)待考类

 三、年代属性和国别

附 馆藏宜阳花庄村出土空首布

 一、空首布的来源

 二、空首布的研究

  (一)空首布的整理与分类

  (二)空首布的时代

  (三)空首布钱文的释读

后记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