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奕华丽: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塑像精粹
基本信息:
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3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47931707
内容简介:
《赫奕华丽: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塑像精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队发掘、整理和收藏北魏著名皇家寺院永宁寺出土塑像文物图录,收录泥塑残件120件。
全书以塑像形体尺寸作为第一级分类标准,以残块部位和身份类型作为二、三级分类依据,按大像、中小像、影塑像编排。图版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采用Hasselblad H4D-60顶级相机对每一件文物作了多角度的精细拍摄,力求360°完整、全面地呈现这些泥塑的状态。每一件文物均选取三至九张图片,其中包含塑像等大主图(一般选取正视图;影塑像选取观看侧)和若干不同角度图及细部图,在图像旁标注“正视图”“左侧”“右侧”“左侧45°”“右侧45°”“低面”“顶面”等,以方便读者了解观看塑像的方式。
为确保读者对文物尺寸的直观感受,全书在尺幅允许的情况下,取原值比例,并于页脚标注“原大”“此页原大”。在每件文物旁,均有专家撰写的解读文字,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尺寸、重量、文物编号,以及对文物的描述。
书中对文物的描述主要包含形态描述、顶/底/断面观察,以及影塑原观看角度复原推定三部分。如形态描述包含对残块原属部位、保存状况、衣着、姿态和特殊附件等的观察。顶/底/断面观察是利用泥塑残块的破损,着重关注制作流程和技术细节。
本书系考古学专刊乙种第五十二号,为“汉魏洛阳城出土文物大系”第一辑。图录前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杨泓、钱国祥所写的两篇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作序,巫鸿、朱岩石、郑岩、杭侃等学者联名推荐。
目录
序
前言
凡例
杨 泓 漫话北魏影塑艺术
钱国祥 北魏洛阳的佛教石窟与永宁寺造像
图版
大像
中、小像
影塑像
后记
《赫奕华丽: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塑像精粹》序
汉魏洛阳城是公元1世纪至6世纪中国最重要的都城之一。该城自西周始建,至唐初彻底废弃,拥有近两千年的建城史;其间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国都或王都,作为都城的历史长达六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北魏时期,该城规模最大,占地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该城历史文化最为丰富的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阶段。因此,该城的建筑历史与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也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该城的建筑、历史、文化发展成就,不仅对隋唐乃至其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汉魏洛阳城遗址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开始组成专门队伍,开展对该城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经过六十多年,几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先后对城址的城垣、道路、水系、刑徒墓地、南郊礼制建筑、永宁寺、宫城及太极殿等重要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不仅揭示了城址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轨迹,更为汉魏时期的城市布局、历史沿革、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相关资料多以考古简报、报告的形式公开发表,极大地推动了汉魏洛阳城、汉魏历史文化研究的开展。
站在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发展的新起点,考古发掘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发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更科学、更全面、更立体的报道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对出土遗物,尤其是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采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视角,更为全面的展示文物的整体和细部特征,以专刊的形式给予刊布,这不仅是发掘者的责任,更是对遗址、对文化遗产、对社会的尊重。
编辑出版资料性的著作,也是我所的优秀学术传统。我所编辑出版的中国考古学专刊共有甲、乙、丙、丁四类,其中乙类专刊各种资料性著作,迄今已经出版了五十余种,或汇集一类专门文物,如汉简、碑帖、金文、玉器等,或以某一遗址出土的某类文物,如定陵文物、二里头陶器、杏园东汉墓壁画等,或以某一主题,如碳十四数据、明清北京城图等,上下求索、旁征博引,汇集成编,以俾学界研究所需,也切实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
前些年,我所洛阳汉魏城队的刘涛同志,依据我所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刑徒墓砖,对近百年来见诸于著录、散于各处的东汉刑徒墓砖进行了汇总,出版了《东汉刑徒墓砖集释与研究》,既汇集了资料,更使得对于东汉刑徒墓砖、墓砖铭文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依据出土文物,择一专题,分类汇编,嘉慧学林的一次有益尝试。
现在,我所汉魏洛阳城队在田野发掘、报告出版之外,计划对出土的各类文物,分类汇编,采用高清图片,多角度呈现的形式,编成“汉魏洛阳城出土文物大系”,以期能更多地展示出土文物的细部特征和艺术信息。计划整理出版的包括建筑瓦件、北朝陶瓷器、汉魏石经、东汉刑徒墓砖、北魏瓦削文和永宁寺泥塑等。这些文物,多为汉魏洛阳城遗址所独有,或深具汉魏洛阳城历史文化特色;既有习见的文物,也有与出土文字、文献有关的文物,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相信,通过这一工作,能更为全面、细致地展示汉魏洛阳城出土文物的历史信息,以为学界所用。我们期待这一大系按计划早日完成,也期待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收获。
是为序。
陈星灿
2023年8月于北京
《赫奕华丽: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塑像精粹》后记
北魏洛阳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木塔于永熙三年(534)遭大火焚毁,存在时间仅十余年。但作为中古世界最高的木构建筑、一处城市奇观,它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历史记忆中。《魏书》《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都或详或略地记述了这座寺、塔和它背后的故事。其中杨衒之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本书书名“赫奕华丽”就出自于此。(“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璅,赫奕华丽”。见《洛阳伽蓝记》卷一,《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2010年,第7页。杨衒之用“赫奕华丽”形容永宁寺正门的门楼装饰靡费。赫奕,指光明显盛,也可以形容衣饰华丽。永宁寺泥塑尽管经历火烧,但仍能窥见当初的装饰精美,僧俗人物均褒衣博带,衣袖翩翩,确可谓“赫奕华丽”。)一千余年过去,考古工作揭示出历史的故迹,让记忆与想象重归真实。
从196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永宁寺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和发掘,至今恰好一甲子。丰富的考古资料将永宁寺高超的建筑技术、精美的塑像艺术直观地呈现于世,也使学界有机会重新认识北魏洛阳汇聚南北的建筑、艺术成就。永宁寺遗址发掘简报和考古报告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96年,详细记录了历次勘探和发掘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刊布了1979年、1980年、1981年和1994年前后六次发掘所获的实物资料。2000年至2005年,为配合永宁寺遗址保护和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再次围绕永宁寺塔基遗址进行全面地清理和保护工作,发掘不但更新了认识,还获得了部分新的泥塑残件。考虑到永宁寺泥塑的重要性,我队从历年发掘所获资料中精选出部分品貌完整的塑像,分门别类,多角度拍摄,编纂成这本图录,力求将塑像原貌完整呈现。图录的编纂,一方面弥补了之前资料刊布多为黑白照片的遗憾,一方面亦刊布了部分未收录于报告和简报中的新资料。
图录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所长的支持。图录的分类和认识主要遵循报告《北魏洛阳永宁寺》,考古报告凝聚了前辈学人的深厚学养,在此特别致敬主持和完成工作的许景元、段鹏琦、杜玉生和肖淮雁诸先生。杨泓先生对永宁寺遗址一直颇多关注,并曾参与报告的编审工作。2020年,编者联系杨先生,希望可以在图录中收录他关于影塑的旧文《“影塑”和“塔柱”——北朝佛教艺术札记之一》,但先生竟克服视网膜手术后的种种不便,为图录重新撰写万字长文——《漫话北魏影塑艺术》,这是前辈学者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
图录的文字部分由钱国祥和莫阳撰写,刘涛、郭晓涛校对。文物摄影和初期修图由张鹿野完成,参与工作的还有王向阳、张忠朴、张盈辉和陈雅林。此外还要感谢洛阳博物馆供图支持。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彬和苏醒担任图录的编辑,两位编辑和设计师陈绿竞为这些塑像的精美呈现付出了极大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图录文稿完成于2022年,时值汉魏洛阳城考古发现六十年。在这一甲子漫长的岁月中,一代代考古人用他们的双手,在黄土中翻开历史的新篇章,这些发现亦引起无数学者的关注。在这六十年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之间的互相滋养,考古工作的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这次以图录的形式刊布资料即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中也一定存在疏漏和认识的不足,恳请方家指正!
编者
2023年3月1日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