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刘卫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4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22732046

内容简介: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法、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 录

第一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概论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程序及成果

第二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考古学与大遗址保护规划关系研究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大遗址资源调查及基础评估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环境分析评估

第二节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第四章 大遗址保护战略与保护区划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战略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区划和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措施规划

第五章 大遗址展示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第二节 大遗址展示规划主题诠释

第三节 大遗址展示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四节 大遗址展示项目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大遗址展示解说系统规划方法

第六节 大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第七节 大遗址旅游环境容量控制规划

第八节 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的大遗址展示规划实践探讨

第六章 大遗址人地关系调控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人口与聚落调控规划

第二节 大遗址土地利用调控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四节 大遗址基础设施规划

第五节 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的聚落调控规划探讨

第七章 大遗址保护保障体系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考古工作规划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投融资和分期实施规划

第八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实施管理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修编

参考文献

后 记 

 

大遗址保护规划导论·序

  2015年至2017年,刘卫红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博士后,作为合作导师,我与他有了较多接触。出站后,他到西北大学任教,依然经常有工作、学术和生活方面的联系。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善良谦和、诚实聪慧、勤奋好学的人,古人所谓君子者也。同时他也具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潜力。

  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他主笔编制《献县汉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长武碾子坡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本体保护展示设计方案》《濮阳古城南城墙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等,发表了《田园城市视域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研究》《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等论文,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尤其是他的出站报告《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得了一众专家的好评。

  在西北大学执教期间,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先后出版了专著《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发表了《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构建思考》《大遗址保护规划:对象、使命和内容框架》《中国大遗址价值认知体系的演变及展望》《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考古学与文物保护规划设计》《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产品特性与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理论体系探析》《推进符合国情的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之路——新中国考古遗址保护70年光辉历程》等二十几篇论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现在,他把经过反复推敲、完善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修订成专著,让我赋序,甚感欣慰!

  作为一个考古人,一个从事田野考古的考古人,我对考古遗址具有天然的、深厚的感情,对于考古遗址保护有着强烈的、永恒的兴趣。考古遗址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因此,考古人做遗址保护工作,具有特别的优势和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不是职业,而是责任;不为谋利,只为回报。当初,我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工作,便立志为遗址和遗址上的乡亲做点事情。先是牵头起草了一个保护利用二里头遗址的初步方案,提交洛阳市政府。其后由全国人大代表、二里头村支书王忠岳于1988年将该方案作为提案提交至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案编号149)。

  1996年,我主持偃师商城大城北城墙的发掘,发现一些重要遗迹,在偃师商城研究方面意义重大,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指定由我负责执笔编制《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案》,1999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关于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1999]121号)批准,明确“原则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制订的《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方案》,赞成建立遗址公园的设想和保护措施。”于是,很快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微型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偃师商城宫城考古发掘亮点迭现,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199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试点项目加以支持。我执笔编制的《偃师商城宫城遗址保护规划》和第一期、第二期《实施方案》相继完成并通过审批,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公园建设也顺利开工。我国最早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发掘揭露的古代遗址为保护、展示对象,并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的考古遗址公园,由此诞生。

  此后,我便转入了遗址保护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2004年倡议创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后改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2007年组织了全国考古界的大遗址保护研讨会,揭开了考古界主动、全面参与大遗址保护的序幕。稍后,国家文物局选定百处大遗址进行专项保护,我有幸代表本单位参与这项工作,除了提出初选名单,还受命与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百处大遗址保护纲要》,从此,大遗址保护成为我的工作重点。

  正是由于我自身的上述学术经历,所以当卫红君把其博士后研究项目选定为“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时,我非常赞成,非常高兴。

  中国的大遗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是考古学的主战场。举凡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变革之各个历史阶段,都在大遗址中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大都需要在大遗址上解决。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大遗址,事关珍贵文化资源保护,事关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事关考古学可持续发展。而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从法规角度给大遗址一个科学、有效、有力的保障。

  尽管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起步很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遗址保护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加快、国土资源紧张、保护理论不足,以及价值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尤其是大遗址保护不能与遗址展示、遗址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协同发展,实现或发挥其价值。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理论、方法与规范标准。大遗址保护实践行动推进快,而大遗址保护思想理论建设进展慢,是当前阻碍大遗址保护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可见,在大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同时,尽快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方法和规范,便非常必要而紧迫。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讨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方法的专著,其主要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之概念和任务,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资源调查和基础评估,大遗址保护战略和保护区划,大遗址展示利用规划,大遗址人地关系调控规划,大遗址保障体系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对于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全面系统性。

  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面临的诸多领域中的问题,大都有所讨论。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突出学术性。

  与先前常见的大遗址保护案例选编等出版物不同,本书的学术性极强,或者说理论性较强,属于学术性基础研究著作。

  体现创新性。

  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尚无可以与之等量齐观的著作。

  有鲜明时代性。

  该书反映新时期大遗址保护需求、理念,旨在解决新时期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有强烈民族性。

  本书针对中国大遗址的文化特点、物理特性,结合中国的大遗址管理模式,遵循中国大遗址保护政策法规,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国特色。

  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书虽然重在理论研究,但也穿插部分案例,对相关理论方法问题,进行示范解读。其实,该书本身就是作者在长期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之集成。

  综上,这是一部优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冷门学术著作。值得称道和推荐。

  当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倘若就此引发一些讨论,也是一件好事。

  如果书中能就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规范,做些介绍和讨论,就更加圆满了。

  希望卫红君在大遗址保护教学和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把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学科建设更加推进一步,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体系建设,做出新贡献。 

 

杜金鹏

2022年6月10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26

 

基本信息:

编著:刘卫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4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22732046

内容简介: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法、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 录

第一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概论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程序及成果

第二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考古学与大遗址保护规划关系研究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大遗址资源调查及基础评估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环境分析评估

第二节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第四章 大遗址保护战略与保护区划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战略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区划和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措施规划

第五章 大遗址展示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展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第二节 大遗址展示规划主题诠释

第三节 大遗址展示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四节 大遗址展示项目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大遗址展示解说系统规划方法

第六节 大遗址展示线路设计

第七节 大遗址旅游环境容量控制规划

第八节 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的大遗址展示规划实践探讨

第六章 大遗址人地关系调控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人口与聚落调控规划

第二节 大遗址土地利用调控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四节 大遗址基础设施规划

第五节 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的聚落调控规划探讨

第七章 大遗址保护保障体系规划

第一节 大遗址考古工作规划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投融资和分期实施规划

第八章 大遗址保护规划实施管理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修编

参考文献

后 记 

 

大遗址保护规划导论·序

  2015年至2017年,刘卫红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博士后,作为合作导师,我与他有了较多接触。出站后,他到西北大学任教,依然经常有工作、学术和生活方面的联系。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善良谦和、诚实聪慧、勤奋好学的人,古人所谓君子者也。同时他也具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潜力。

  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他主笔编制《献县汉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长武碾子坡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遗址本体保护展示设计方案》《濮阳古城南城墙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等,发表了《田园城市视域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研究》《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以秦雍城遗址为例》等论文,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尤其是他的出站报告《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得了一众专家的好评。

  在西北大学执教期间,他坚持不懈地探索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先后出版了专著《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发表了《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构建思考》《大遗址保护规划:对象、使命和内容框架》《中国大遗址价值认知体系的演变及展望》《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考古学与文物保护规划设计》《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产品特性与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理论体系探析》《推进符合国情的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之路——新中国考古遗址保护70年光辉历程》等二十几篇论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现在,他把经过反复推敲、完善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修订成专著,让我赋序,甚感欣慰!

  作为一个考古人,一个从事田野考古的考古人,我对考古遗址具有天然的、深厚的感情,对于考古遗址保护有着强烈的、永恒的兴趣。考古遗址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因此,考古人做遗址保护工作,具有特别的优势和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不是职业,而是责任;不为谋利,只为回报。当初,我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工作,便立志为遗址和遗址上的乡亲做点事情。先是牵头起草了一个保护利用二里头遗址的初步方案,提交洛阳市政府。其后由全国人大代表、二里头村支书王忠岳于1988年将该方案作为提案提交至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案编号149)。

  1996年,我主持偃师商城大城北城墙的发掘,发现一些重要遗迹,在偃师商城研究方面意义重大,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成果,国家文物局指定由我负责执笔编制《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案》,1999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关于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1999]121号)批准,明确“原则同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制订的《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方案》,赞成建立遗址公园的设想和保护措施。”于是,很快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微型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偃师商城宫城考古发掘亮点迭现,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1998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试点项目加以支持。我执笔编制的《偃师商城宫城遗址保护规划》和第一期、第二期《实施方案》相继完成并通过审批,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公园建设也顺利开工。我国最早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发掘揭露的古代遗址为保护、展示对象,并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的考古遗址公园,由此诞生。

  此后,我便转入了遗址保护和出土文物保护工作。2004年倡议创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研究中心(后改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2007年组织了全国考古界的大遗址保护研讨会,揭开了考古界主动、全面参与大遗址保护的序幕。稍后,国家文物局选定百处大遗址进行专项保护,我有幸代表本单位参与这项工作,除了提出初选名单,还受命与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百处大遗址保护纲要》,从此,大遗址保护成为我的工作重点。

  正是由于我自身的上述学术经历,所以当卫红君把其博士后研究项目选定为“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时,我非常赞成,非常高兴。

  中国的大遗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是考古学的主战场。举凡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变革之各个历史阶段,都在大遗址中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大都需要在大遗址上解决。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大遗址,事关珍贵文化资源保护,事关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事关考古学可持续发展。而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做好大遗址保护规划,从法规角度给大遗址一个科学、有效、有力的保障。

  尽管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起步很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遗址保护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加快、国土资源紧张、保护理论不足,以及价值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遗址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显突出,尤其是大遗址保护不能与遗址展示、遗址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协同发展,实现或发挥其价值。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理论、方法与规范标准。大遗址保护实践行动推进快,而大遗址保护思想理论建设进展慢,是当前阻碍大遗址保护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可见,在大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同时,尽快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方法和规范,便非常必要而紧迫。

  本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讨论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方法的专著,其主要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之概念和任务,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资源调查和基础评估,大遗址保护战略和保护区划,大遗址展示利用规划,大遗址人地关系调控规划,大遗址保障体系规划,大遗址保护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对于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及文化遗产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全面系统性。

  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规划面临的诸多领域中的问题,大都有所讨论。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突出学术性。

  与先前常见的大遗址保护案例选编等出版物不同,本书的学术性极强,或者说理论性较强,属于学术性基础研究著作。

  体现创新性。

  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尚无可以与之等量齐观的著作。

  有鲜明时代性。

  该书反映新时期大遗址保护需求、理念,旨在解决新时期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有强烈民族性。

  本书针对中国大遗址的文化特点、物理特性,结合中国的大遗址管理模式,遵循中国大遗址保护政策法规,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国特色。

  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书虽然重在理论研究,但也穿插部分案例,对相关理论方法问题,进行示范解读。其实,该书本身就是作者在长期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之集成。

  综上,这是一部优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冷门学术著作。值得称道和推荐。

  当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倘若就此引发一些讨论,也是一件好事。

  如果书中能就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规范,做些介绍和讨论,就更加圆满了。

  希望卫红君在大遗址保护教学和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把我国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学科建设更加推进一步,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体系建设,做出新贡献。 

 

杜金鹏

2022年6月10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