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践思录 [附:导语(节录)、后记]
基本信息:
编著:白云翔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8月
印次:1
ISBN:9787501088348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收录1992~2004年间作者的言论和文字90篇以及访谈录5篇,包括: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致辞、总结、讲话、发言和点评,为其本人著作日文版和他人著作撰写的序言,因应学术热点和社会关切在报章上发表的文章,以及为日韩有关刊物和著作撰写的“寄语”等。这些文论,记述了作者三十年间对考古学、考古研究、考古事业和文化遗产事业等若干问题的观察、分析、思考和评论,以及对某些学术问题的学习研究心得,同时也是三十年间中国考古、文博、文化遗产和秦汉史学界等学术活动的一种记录。本书既是作者走过的“脚印”,也是我国考古事业发展脚步的一种印记。
目 录
导语
言论篇
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世纪我国考古成就缩影及发展动向
努力开创汉代考古与汉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年的启示与汉代考古学的展望
里耶古城和秦简的发现将引发秦文化研究的新高潮
制瓦技术变迁与传播是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汉代文明的研究和阐释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西汉南越国考古进展及历史时期边远地区考古的思考
我国的科技考古方兴未艾
汉代城市和聚落考古亟待加强
我国的植物考古未来可期
秦汉时期的土墩墓遗存值得关注和研究
汉代西域考古任重道远
契丹辽文化考古大有可为
关于汉代陵墓考古的若干思考
创新理念 提升学术素养:时代和历史的要求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意义及实现路径
从两者的结合上推进丝绸之路和秦汉文明研究
亚洲铸造技术史研究将更加发展繁荣
从陵墓考古谈考古学研究中的“形而下”与“形而上”问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考古”的提出及初步思考
汉代海昏侯国考古进展与考古工作者的使命
书序篇
《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日文版序
《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图像资料卷》序
《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序
《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序
《广西出土汉代玻璃的考古学与科技研究》序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序
《梁山薛垓墓地》序
《中国冶铁发源地研究文集》序
《起于累土——土台·土墩·土冢》序
《临淄文物志》序
《千秋遗韵:黄宏集藏古代带钩四百品》序
《汉长安城地区城市水利设施和水利系统的考古学研究》序
《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序
《邰城铸铁》序
《物宜人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序
《汉服的形成——东周秦汉服饰的考古学研究》序
《师宗大园子墓地》序
《烟台三十里堡汉墓》序
《临淄棕榈城墓地》序
泛议篇
香港考古工作简述
香港古代文化与珠江三角洲文化圈
考古学与香港古代文化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学研究之浅见
考古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中外考古比较研究
20世纪中国考古的辉煌展示
洛庄汉墓的发现及其意义
古代青铜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评价
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
从蹒跚学步到深入思考
简论事物的起源与足球的起源
“夜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城市考古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笔谈
汉代临淄铜镜制造业的考古学研究及其意义
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从考古看中国古代体育活动
亚洲铸造技术史研究之若干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考古发现浅识
中外合作研究,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
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之争的考古学思考
《东北亚的瓮棺葬》寄语
曹操墓考古发掘与保护之管见
《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获奖感言
《东北亚的支石墓》寄语
田野考古面临“三高”
盱眙大云山汉墓发掘的成果及其启示
新世纪以来我国田野考古的态势和特点
《文物保护法》修订之我见
《秦汉土墩墓考古发现与研究》前言
中国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察
《考古》创刊六十周年笔谈
共同搭建手工业考古的交流平台
我国冶金手工业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
战国秦汉时期的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
手工业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钱币铸造业考古的启示与思考
手工业考古视野下的商周制陶业考古
通州汉代路县故城的价值与路县故城考古的意义
《文化临淄》与临淄的文化
盐业考古是手工业考古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从史前到秦汉:城市排水系统的形成与演进
西安江村大墓考古与西汉帝陵研究的新突破
云梦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及其收获简评
我国史前至秦汉时期石玉器手工业的演进
昆明河泊所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简评
青铜冶铸业·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
关于考古学论文写作的若干问题(提纲)
附 录
“中国六大考古发现”十年风雨兼程
考古学要在“海丝申遗”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及相关问题
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李家山古墓群如何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后 记
导语(节录)
老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确乎如是。我自1975年秋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书,到今年9月,学习和从事考古将走过五十个春秋,人生也已年届古稀,但却仿佛是转瞬之间。
这五十年间,世界在巨变,我们的国家在巨变,我国的考古学也在巨变——从民众陌生的“小众”边缘学科跃升为国家高度重视、民众高度关注的一个“大”学科,已经成为人民大众的、真正科学的学科,考古工作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文化事业和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实际上考古仍然是小众的小众。我作为一名考古人,尽管在历史巨变的大潮中不过是滚滚洪流之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但毕竟是五十年来我国考古学和考古事业大变化、大发展的亲历者。
我这五十年来的考古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5~1995的前二十年,从学生走向田野考古一线,后又转向学术期刊编辑,是以学为主,学中干;1995~2015年的二十年间,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肩挑”,是以干为主,干中学;2016年至今的近十年间主要是科研和教学,仍然是边干边学,干学结合。在考古五十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作为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将我后三十年间的所做所思所言——尽管自知身轻言微——整理记录下来,辑成此书《考古践思录》,既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一种“别样”回顾和总结,也是这三十年间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历程的一种“别样”的记录,尽管只是点滴的记录。
本书第一部分是“言论篇”,即作为供职单位和学术社团的时任负责人在有关学术活动中的致辞、讲话和总结等。大多是具有工作性质的学术性言论。这里从中选取23篇收入本书,名之为“言论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曾正式发表于书报刊或网络。
本书第二部分是“书序篇”,收录2007年以来撰写的“自序”1篇和“他序”18篇。
自序1篇,是为拙著《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的日文版《中国古代の鉄器研究》所写的序言。序文面向日文版的读者,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因为铁是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革命性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金属,长达十六年的研究经历,以“论从史出”为主的研究路径,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并注重与冶金史学、文献史料等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始终把铁器放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去思考”的研究视野,以及研究目标——通过考古学基本研究、历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的探讨等,努力构建中国古代铁器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体系,揭示其发展演进轨迹及其动因、社会历史意义以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
他序18篇,是应约为青年学人和学界朋友的论著所写的序言。就所序论著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学术专著类、考古报告类、文集及资料集等其他类。在这些序文中,一方面对其学术背景和内容等进行简要介绍和概括,对其主要成就及其学术价值和贡献进行充分的肯定和实事求是的评论,同时也指出其美中不足——当然是在我看来;另一方面是“借题发挥”,“由此说开去”,就相关研究领域或学术课题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成功的经验、值得注意的问题、发展态势和前景等进行思考和阐述——同样是在我看来。
本书第三部分是“泛议篇”,选取收录1992年以来的言论和文字48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应学术发展、学术热点和社会关切而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文物报》等报章发表的与考古学和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章(包括个别作为内部资料印发的文章,但不包括学术性研究论文);另一类是以学者个体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尽管有些活动的参加与时任岗位并非毫无关系——的发言、致辞、总结、点评和笔谈等,但不包括海外学术活动的言论,大多已见于报刊和网络。尽管都与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事业有关,但其内容“广”而“泛”,故名之为“泛议篇”。
上述90篇言论和文字之外,还从许多访谈录中选取5篇辑录于书末作为“附录”——作为“双肩挑”的一名学人,接受新闻媒体访谈似乎也是一种工作甚至是义务。这些访谈的主题,都是主持人围绕当时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并拟定的,受访人的“回答”类似“命题作文”,尽管不甚系统也无法展开论述,但都是当时的所思所想,并且简明扼要。这些访谈既有工作方面的,也有学术方面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年度考古新发现”的创立及头十年的发展;考古学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手工业考古”命题的提出及相关问题;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及中日考古界的交流;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它们同样是笔者考古学实践和思考的记录,同样是新世纪以来考古学发展史的一种记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文论,原则上截止到2024年底;大都正式发表于各种书报刊和官方网络,个别篇目虽未正式发表但尚能找到其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原稿;书中各篇,除因辑录成书而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即统一体例外,均以发表时的内容为准,未作任何修改(当然,言论各篇的“前言”“后语”略有删减);各篇均有简要的“题注”,以说明其背景——也是相关学术活动的一种记述。
学术是神圣的。作为一个从事学术之人,对学术有一颗敬畏之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为他人著作作序,从不敢敷衍,都是在通览书稿之后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时才动笔撰写。无论是组织学术活动的讲话还是应邀参加学术活动的发言,从不敢懈怠,都尽量事先有所准备,有时甚至是在会前应酬之后的夜深人静之时——这也是性格使然。无论是大型会议上的讲话还是小型活动中的发言,或是先自己写好稿子,或是先讲后整理成文,都是有感而发,尽量不去讲那些“官话”“套话”——尽管有时候也不得不讲几句。总之,书中各篇所记,均为我本人的所思、所想、所言,绝无他人代笔之作,无论对错与否,均自负其责。
本书作为学术史的一种别样“记录”,我深知,这种记录对于我国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学史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历史的、具体的、客观的、真实的——这也正是此书整理的另一初衷所在。由衷地期待着学界师友和同仁们批评、教正。
后 记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首先衷心感谢文物出版社张自成社长、杨新改副总编等领导和友人的鼎立襄助,感谢责任编辑崔叶舟博士的精心编辑和辛勤劳动;衷心感谢栾丰实教授,李让、施劲松、刘瑞、杨勇同志等诸位师友和同学们的建言和鼓励。
关于辑录本书的缘起,可以说由来已久。2018年4月北京大学举办“帝国重现:古罗马与汉代中国文明研讨会”期间,《南方文物》编辑部主任周广明同志提出对我进行一次学术访谈,谈谈我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思想,但我婉言谢绝了。2020年11月“手工业考古·临淄论坛”期间,广明同志再次提出访谈一事,并委托杨勇同志代为具体实施,很快把访谈提纲发给了我,但我还是迟迟没有接受访谈。这样做实在是有所失礼,但我有我的考虑:虽然在考古界摸爬滚打几十年,但自1983年离开田野考古一线之后,先是边做编辑边做科研,后来是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双肩挑”,真正潜心做学问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有限,因此我在我的著作的“后记”中明言是“灯光下的作品”,2005年9月在北京会见瑞典考古学家代表团时戏称自己是“业余考古学家”。换句话说,虽然走过了几十年治学之路,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著也有百篇(部)有余,但并没有多少治学经验可谈——这种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不过,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在科研单位长期的“双肩挑”,组织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各种会议,都是“常规动作”,而这对于广泛结识国内外学人、增长学术见识、拓宽学术视野、关注学术大势、了解学术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等却十分有益。因此,虽无多少治学经验,但治学之路还是值得回顾和总结的。
2024年春节前后,多位中青年朋友和同学曾建言,希望在2025年我年届七十、同时也是考古五十年之际,以适当的方式回顾和总结我的治学之路,于是,便有了从近三十年来的有关言论和文字(学术研究论文和考古报告除外)中选取已公开发表或能查找到原稿的一部分辑录成书的动议——不仅仅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一种记录,也是学界学术活动的一种记录。这些言论和文字都是我近三十年来考古活动实践及其思考的实录,故名之为《考古践思录》。
在本书辑录过程中,得到了学界友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大学李映福教授和他的学生,从贵州省六盘水市档案局查找到了我2004年在夜郎文化论坛上的总结手稿;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馆王景霞同志帮我查找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的有关文章;小画家张艺珧——建锋同志之女为作者简介制作画像(尽管书中未使用)——令人感佩不已。我的研究生陈文倩、聂蹇作金、张孟同学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对收录本书的文论进行了查找、录入及初步整理;英文书名是作金同学翻译的——谨此向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的友人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古稀之年,通过这种方式回望我走过的治学之路,尤其是近三十年间的所做、所思、所言,并为现代学术史尤其是学术活动史留下点滴记录,或许并非无益之举。祈盼学界师友和同仁赐教。
白云翔
2025年新春于燕京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