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反思与重构:春秋史的时空结构和过程

发布时间:2025-10-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路国权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7321735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一套不同于文献史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与文献史学进行整合研究时,应该坚持立足于考古学本位研究。本书在对文献史学和考古学关于春秋史分期和断代研究的成果与相关文献及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了解以往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文献史料和考古学物质材料所反映的春秋史分期和特征。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文献史学中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

  第二章 考古学中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

  第三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分期和断代的新标尺

  第四章 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的分区和演变序列

  第五章 结 语

  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节初刊情况

  后 记

后 记

  倏忽之间,距我博士毕业已经过去整整十一年。现在拿在读者手中的这本书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我开始着手对博士学位论文中不便于展开的问题撰写文章专门讨论。当时心中拟定的计划是先后讨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已公布的铜器群的年代下限、吐舌蟠螭纹的缘起和流行、太原金胜村M251铜器群的年代等问题。在2014年底,我将《试论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年代下限及相关问题》投递到某杂志,五个多月后收到了九条审稿意见。我接受了其中六条意见,进行了修改;对另外三条意见,阐述了我当时的想法和考虑——在这一篇六七千字的文章中无法一一展开(现在展开了,成了本书)。当时我已在着手另外撰文讨论,便把这个情况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可能因为我解释得不够充分,不久后收到了退稿通知。我本来期许良高的一篇文章,没承想遇冷受挫。这篇文章后来不断地被我修改、调整,辗转国内几大杂志,都没有被人接纳。2016年下半年,应日本南山大学西江清高先生邀请,我到日本访学。其间在京都举办的日本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以《“上村岭组”和“宝相寺组”铜器群的分野及相关问题》为题作大会发言,受到饭岛武次、大贯静夫、西江清高等先生很高的评价。最终这篇文章被收录到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考古学》(17),漂洋过海,没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后写在了东瀛。

  这篇文章是我参加工作后撰写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从选题和写作上,我都寄予希望,所以坎坷的发表经历曾让我五味杂陈,也打乱了最初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春秋时期的分期和断代是需要下一番大力气的,从问题的根上出发,才能系统性、一揽子地解决问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之后,我调整了研究计划,把这个问题放在了优先解决的位置,并从整体上来构思和写作。

  过去几年中,我曾将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在信阳楚墓发现六十周年暨两周城址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河南信阳,2017年11月)、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长沙,2018年1月)、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四川成都,2018年10月)等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PPT报告,求教于许多先生和同行学者,收到李伯谦、李零、刘彬徽、王明达、王立新、井中伟、杨文胜、宋江宁、郭长江等先生们宝贵的意见。2019年9月至12月,蒙孙庆伟老师推荐,我有机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学,其间曾将本书的内容和李开元、景跃进、渠敬东、叶晔、田雷等同期邀访学者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研究生同学们展开交流和讨论,获益良多。景跃进老师帮助我总结出“春秋史新四期”这个高度凝练和有吸引力的概念。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前三章内容曾在《中国考古学》《西部考古》《考古与文物》《考古》等专业书刊上发表(《“上村岭组”和“宝相寺组”铜器群的分野及相关问题》,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17),2017年;《历史与评述:文献史学关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西部考古》(13),科学出版社,2017年;《历史与评述(2):考古学关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西部考古》(16),科学出版社,2018年;《论太原金胜村1988M251铜器群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1期;《论原仲簠和几件陈侯铜器的绝对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2019年第4期),王占奎、钱耀鹏、冉万里、杨晖、苗霞等先生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考虑到读者阅读时不一定都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特作此说明,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助益。借用施坚雅的话来讲,单独阅读其中某一部分,无论对读者还是对作者本人来说,都是很不方便的。第四章诸铜器群的图像大多可见于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一书中。此次根据本书对春秋时期空间政治地理结构的理解,在分组编排方面进行了调整。另外,受惠于李伯谦和刘绪两位先生主编《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19年)中新披露的一些以往出土的重要青铜器的清晰图片,得以替换一部分不够清晰的图片。此外,不少先生反映原来的图像偏小,不方便阅读和比对,这次专门制作了同一时期可能“共存”的青铜器群的大幅插图,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到相关研究者。

  徐天进老师惠赐墨宝,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全书增色良多。吴长青先生、宋佳女士、刘婷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劳,订正了许多错误,谨致诚挚的谢意!

  最后,借用王国维先生《殷墟文字类编·序》中的一句话(“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作为总结,这项研究希望能够做到不屈文献史学以就考古学,亦不绌考古学以从文献史学,以客观事实为依规,用科学方法取舍,两相得宜,相得益彰为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反思与重构:春秋史的时空结构和过程

发布时间:2025-10-29

  基本信息:

  编著:路国权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7321735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一套不同于文献史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与文献史学进行整合研究时,应该坚持立足于考古学本位研究。本书在对文献史学和考古学关于春秋史分期和断代研究的成果与相关文献及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了解以往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文献史料和考古学物质材料所反映的春秋史分期和特征。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文献史学中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

  第二章 考古学中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

  第三章 春秋时期青铜器分期和断代的新标尺

  第四章 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的分区和演变序列

  第五章 结 语

  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节初刊情况

  后 记

后 记

  倏忽之间,距我博士毕业已经过去整整十一年。现在拿在读者手中的这本书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我开始着手对博士学位论文中不便于展开的问题撰写文章专门讨论。当时心中拟定的计划是先后讨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已公布的铜器群的年代下限、吐舌蟠螭纹的缘起和流行、太原金胜村M251铜器群的年代等问题。在2014年底,我将《试论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年代下限及相关问题》投递到某杂志,五个多月后收到了九条审稿意见。我接受了其中六条意见,进行了修改;对另外三条意见,阐述了我当时的想法和考虑——在这一篇六七千字的文章中无法一一展开(现在展开了,成了本书)。当时我已在着手另外撰文讨论,便把这个情况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可能因为我解释得不够充分,不久后收到了退稿通知。我本来期许良高的一篇文章,没承想遇冷受挫。这篇文章后来不断地被我修改、调整,辗转国内几大杂志,都没有被人接纳。2016年下半年,应日本南山大学西江清高先生邀请,我到日本访学。其间在京都举办的日本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以《“上村岭组”和“宝相寺组”铜器群的分野及相关问题》为题作大会发言,受到饭岛武次、大贯静夫、西江清高等先生很高的评价。最终这篇文章被收录到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考古学》(17),漂洋过海,没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后写在了东瀛。

  这篇文章是我参加工作后撰写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从选题和写作上,我都寄予希望,所以坎坷的发表经历曾让我五味杂陈,也打乱了最初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春秋时期的分期和断代是需要下一番大力气的,从问题的根上出发,才能系统性、一揽子地解决问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之后,我调整了研究计划,把这个问题放在了优先解决的位置,并从整体上来构思和写作。

  过去几年中,我曾将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在信阳楚墓发现六十周年暨两周城址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河南信阳,2017年11月)、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长沙,2018年1月)、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四川成都,2018年10月)等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PPT报告,求教于许多先生和同行学者,收到李伯谦、李零、刘彬徽、王明达、王立新、井中伟、杨文胜、宋江宁、郭长江等先生们宝贵的意见。2019年9月至12月,蒙孙庆伟老师推荐,我有机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学,其间曾将本书的内容和李开元、景跃进、渠敬东、叶晔、田雷等同期邀访学者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研究生同学们展开交流和讨论,获益良多。景跃进老师帮助我总结出“春秋史新四期”这个高度凝练和有吸引力的概念。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前三章内容曾在《中国考古学》《西部考古》《考古与文物》《考古》等专业书刊上发表(《“上村岭组”和“宝相寺组”铜器群的分野及相关问题》,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17),2017年;《历史与评述:文献史学关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西部考古》(13),科学出版社,2017年;《历史与评述(2):考古学关于春秋史的分期和断代研究》,《西部考古》(16),科学出版社,2018年;《论太原金胜村1988M251铜器群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1期;《论原仲簠和几件陈侯铜器的绝对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2019年第4期),王占奎、钱耀鹏、冉万里、杨晖、苗霞等先生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考虑到读者阅读时不一定都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特作此说明,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助益。借用施坚雅的话来讲,单独阅读其中某一部分,无论对读者还是对作者本人来说,都是很不方便的。第四章诸铜器群的图像大多可见于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一书中。此次根据本书对春秋时期空间政治地理结构的理解,在分组编排方面进行了调整。另外,受惠于李伯谦和刘绪两位先生主编《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19年)中新披露的一些以往出土的重要青铜器的清晰图片,得以替换一部分不够清晰的图片。此外,不少先生反映原来的图像偏小,不方便阅读和比对,这次专门制作了同一时期可能“共存”的青铜器群的大幅插图,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到相关研究者。

  徐天进老师惠赐墨宝,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使全书增色良多。吴长青先生、宋佳女士、刘婷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劳,订正了许多错误,谨致诚挚的谢意!

  最后,借用王国维先生《殷墟文字类编·序》中的一句话(“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作为总结,这项研究希望能够做到不屈文献史学以就考古学,亦不绌考古学以从文献史学,以客观事实为依规,用科学方法取舍,两相得宜,相得益彰为佳。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