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殷制戎:泾水流域商周聚落与社会研究(附后记)

发布时间:2025-11-11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基本信息:

  编著:马强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01083251

  内容简介:

  本书以泾水流域的商周聚落与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考古材料,结合铜器铭文、文献资料以及学者的相关研究,考察了泾水流域内西周时期周人对于其西部门户的经营和管控模式。

  泾水流域内西周文化聚落从规模而言,有四级聚落模式,且多属于居葬合一性质的聚落。聚落内多种人群杂居,体现了边疆区域内人群构成的复杂性。殷遗民族群在聚落内处于统治地位,主要是军事堡垒的性质,姚河塬遗址位居大原——戎人的大本营,处于第一道防线,渭水流域的秦人先祖和泾水流域内的于家湾、白草坡遗址,以及申、吕、缯等异姓侯伯处于第二道防线,西头、史家塬、高家堡等遗址处于第三道防线。这些聚落均处于泾水流域的交通要道,是周人有意布控的结果。

  这项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在西周早期是周人稳固的大后方,这主要得益于周人所采取的“以殷制戎”的军事策略,这些殷遗民据点深入戎人腹地,占据着泾水两岸及其支流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保西陲的重要军事力量。西周中期戎人势力突然崛起,沿泾水谷地不断东进,这是殷遗民集团地位下降后转变为戎人的缘故,殷遗民集团的戎化加速了西周灭亡的进程。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泾水流域商代诸文化遗存

  第二章 泾水上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第三章 泾水下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第四章 姚河塬西周城址

  第五章 泾水流域聚落结构与社会研究

  第六章 西周王朝对西北的经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表

  索 引

  后 记

后 记

  拙稿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又承匿名评审专家荐擢,获列文物出版社“青年学人出版扶助计划·考古新视野”丛书。寸进之得,皆赖师友奖掖,谨申谢忱。

  近十年来,西周考古新发现层出迭见,为揭示西周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本书聚焦西周王朝的西北门户——泾水流域,首次系统整理并科学刊布该区域的西周考古资料,力图呈现一幅更为完整、动态的西周考古学文化图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过程中,本书充分利用《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甘肃、陕西分册),全面梳理泾水流域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尤重深藏于各区县博物馆、文管所而鲜为学界所知的未刊材料。本书以宏观体视角与微观个案研究并举,金文材料与史学成果互证,探讨泾水流域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族群构成、生业模式与社会制度。拙见以为,西周初年,周人即因地制宜,凭借“以殷制戎”的治国方略,对泾水流域聚落进行了整体布局:自上游至下游,四级聚落构成三条军事防线,辅以申、吕等异姓侯伯“以藩屏周”,形成拱卫王畿的立体防御体系。

  书中若干观点尚属首次提出,如“以殷制戎”“殷遗民戎化”“成败殷遗”及“周人边疆观”等,或理论阐释多而考古实证少,难免力有不逮。然议题既已抛出,愿作引玉之砖,俟新材料出而证之,或纠偏,或充实,推动该议题的深入研究。

  书稿校样期间,考古新发现接踵而至,尤以旬邑西头遗址为要,商周时期遗存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墙、高等级大墓、甲骨文等重要发现迭出,显为泾水流域核心遗址。新材料孕育新问题,然付梓在即,未能展开深入讨论,留待日后补苴,尚祈读者宽宥。书稿校订,承蒙赵兰会兄襄助。兄素不熬夜,却为校雠错漏而挑灯达旦,竟至化身“夜猫子”,感念至深。白凯、程江维、杨少毅、袁学福诸君,八年青春尽付姚河塬考古,本书亦凝其心血。同事侯富任、高梦玲、韩佰伟、吴泽帅于修改过程中亦有诸多付出,一并致谢。

  学识所限,舛误必多,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2025年7月16日

  谨识于姚河塬考古队

致 谢

  读博士的同学经常会被身边的人问及“你今年博几了”,如果你喃喃地说“博六”了,对方总是无比诧异且不无担心地说:“最多也就六年吧?”

  时间虽似永恒,但是它不会为你而停留。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握好时间,努力做好自己。显然,在时间管理方面我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六年时光,承载家人殷切的期望、师友温情的敦促,让我坚毅地望着前路,并脚踏实地地走到了现在。今天,哪怕我人生中只要有任何一丁点儿的进步,都是师友和家人不断提携、鼓励的结果。

  感谢恩师水涛先生,从我入学至今,从学业到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每忆及在伊朗考古发掘的日子,我总被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折服。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富于同情心的老师。水老师在写作方面技巧娴熟、经验丰富,他循循善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我的论文,将他所掌握的学术信息及论文的写作技能教授给我,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学术基石。

  感谢罗丰先生,他温文儒雅,学问精进,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学习楷模。我本资质愚钝,但他对我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在学习和工作上始终给予关心和指导,使我全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论文的写作中。

  感谢张天恩先生,在姚河塬考古发掘期间,将自己丰富的田野知识、发掘经验教授给我。同时,通过讲座和互动,将渊博的学问和知识素养传授给每一位考古队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多方帮助,提供思路和学术见解,部分论点、论据被我吸收到论文中,在学术上帮助我成长。

  感谢张懋镕先生,自从硕士阶段入先生门下求学到毕业后,张老师一直关心我的学业,多方面予以提携帮助。论文完稿后,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了新的思路,完善了论文的部分观点。

  感谢雷兴山先生,一直关心我的论文写作,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田野工作理念,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是受雷老师的启发形成。

  感谢罗丰、张天恩、郎保利、刘兴林、赵东升诸位专家在预答辩过程中就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张天恩、曹玮、汤惠生、刘兴林、雷兴山五位专家百忙中对论文审议评阅,提出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本书也将诸位专家的建议充分吸收,补充到论文中,充实了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感谢李峰教授、孙岩教授在我问学过程给予的指教。

  感谢甘肃省博物馆刘志华先生、庆阳市博物馆赵志强先生、环县博物馆沈浩柱先生、合水县博物馆周占全先生、镇原县博物馆王博文先生、平凉市博物馆王启峰先生、庄浪县博物馆李晓斌先生、灵台县博物馆王一涛先生,诸位先生提供了馆藏器物照片,并允许我在论文中使用,在此真挚地向诸位先生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姚河塬考古队全体成员,侯富任、白凯、程江维、郑豆豆、杨少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支持和鼓励,论文的线图均由郑豆豆、杨少毅绘制,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们在我南京求学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赵东升兄在资料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担任答辩秘书工作,多有劳心。吕春华师姐在学业和生活方面也多有关照。余飞、李彦峰、郭泰宗、霍嘉西、杜博瑞、牧金山、章璐、胡玙璠、王思园、王钰雯、冯向源、刘薛艳、吴文玉等人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方面给予帮助,并手工制作了令我感动的毕业留念相册,在此一并致谢。章璐和胡玙璠在姚河塬考古工地发掘4个月,见证了姚河塬甲骨文的出土,感受了大西北凛冽刺骨的冬天,这些记忆美好而又难忘。

  感谢同级博士生彭辉、许超、陈大海、张辉、郑志刚、高歌、钱彦惠、丁洁雯几人在求学期间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从始至终总是给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考古工作是一个远离家庭、驻守乡野间与泥土打交道的工作,往往一年中多半的时间是在考古工地度过,我的妻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庭事务,每当回家一次小孩就长高一点,多年来不曾有过一次家庭出游等活动,我亏欠她们太多。

  2019年8月20日

  于南京大学仙丹林校区20幢1309室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最近新书

以殷制戎:泾水流域商周聚落与社会研究(附后记)

发布时间:2025-11-11

  基本信息:

  编著:马强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5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01083251

  内容简介:

  本书以泾水流域的商周聚落与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考古材料,结合铜器铭文、文献资料以及学者的相关研究,考察了泾水流域内西周时期周人对于其西部门户的经营和管控模式。

  泾水流域内西周文化聚落从规模而言,有四级聚落模式,且多属于居葬合一性质的聚落。聚落内多种人群杂居,体现了边疆区域内人群构成的复杂性。殷遗民族群在聚落内处于统治地位,主要是军事堡垒的性质,姚河塬遗址位居大原——戎人的大本营,处于第一道防线,渭水流域的秦人先祖和泾水流域内的于家湾、白草坡遗址,以及申、吕、缯等异姓侯伯处于第二道防线,西头、史家塬、高家堡等遗址处于第三道防线。这些聚落均处于泾水流域的交通要道,是周人有意布控的结果。

  这项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在西周早期是周人稳固的大后方,这主要得益于周人所采取的“以殷制戎”的军事策略,这些殷遗民据点深入戎人腹地,占据着泾水两岸及其支流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保西陲的重要军事力量。西周中期戎人势力突然崛起,沿泾水谷地不断东进,这是殷遗民集团地位下降后转变为戎人的缘故,殷遗民集团的戎化加速了西周灭亡的进程。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泾水流域商代诸文化遗存

  第二章 泾水上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第三章 泾水下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

  第四章 姚河塬西周城址

  第五章 泾水流域聚落结构与社会研究

  第六章 西周王朝对西北的经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表

  索 引

  后 记

后 记

  拙稿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又承匿名评审专家荐擢,获列文物出版社“青年学人出版扶助计划·考古新视野”丛书。寸进之得,皆赖师友奖掖,谨申谢忱。

  近十年来,西周考古新发现层出迭见,为揭示西周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本书聚焦西周王朝的西北门户——泾水流域,首次系统整理并科学刊布该区域的西周考古资料,力图呈现一幅更为完整、动态的西周考古学文化图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过程中,本书充分利用《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甘肃、陕西分册),全面梳理泾水流域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尤重深藏于各区县博物馆、文管所而鲜为学界所知的未刊材料。本书以宏观体视角与微观个案研究并举,金文材料与史学成果互证,探讨泾水流域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族群构成、生业模式与社会制度。拙见以为,西周初年,周人即因地制宜,凭借“以殷制戎”的治国方略,对泾水流域聚落进行了整体布局:自上游至下游,四级聚落构成三条军事防线,辅以申、吕等异姓侯伯“以藩屏周”,形成拱卫王畿的立体防御体系。

  书中若干观点尚属首次提出,如“以殷制戎”“殷遗民戎化”“成败殷遗”及“周人边疆观”等,或理论阐释多而考古实证少,难免力有不逮。然议题既已抛出,愿作引玉之砖,俟新材料出而证之,或纠偏,或充实,推动该议题的深入研究。

  书稿校样期间,考古新发现接踵而至,尤以旬邑西头遗址为要,商周时期遗存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城墙、高等级大墓、甲骨文等重要发现迭出,显为泾水流域核心遗址。新材料孕育新问题,然付梓在即,未能展开深入讨论,留待日后补苴,尚祈读者宽宥。书稿校订,承蒙赵兰会兄襄助。兄素不熬夜,却为校雠错漏而挑灯达旦,竟至化身“夜猫子”,感念至深。白凯、程江维、杨少毅、袁学福诸君,八年青春尽付姚河塬考古,本书亦凝其心血。同事侯富任、高梦玲、韩佰伟、吴泽帅于修改过程中亦有诸多付出,一并致谢。

  学识所限,舛误必多,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2025年7月16日

  谨识于姚河塬考古队

致 谢

  读博士的同学经常会被身边的人问及“你今年博几了”,如果你喃喃地说“博六”了,对方总是无比诧异且不无担心地说:“最多也就六年吧?”

  时间虽似永恒,但是它不会为你而停留。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握好时间,努力做好自己。显然,在时间管理方面我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六年时光,承载家人殷切的期望、师友温情的敦促,让我坚毅地望着前路,并脚踏实地地走到了现在。今天,哪怕我人生中只要有任何一丁点儿的进步,都是师友和家人不断提携、鼓励的结果。

  感谢恩师水涛先生,从我入学至今,从学业到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每忆及在伊朗考古发掘的日子,我总被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折服。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富于同情心的老师。水老师在写作方面技巧娴熟、经验丰富,他循循善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我的论文,将他所掌握的学术信息及论文的写作技能教授给我,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学术基石。

  感谢罗丰先生,他温文儒雅,学问精进,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学习楷模。我本资质愚钝,但他对我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在学习和工作上始终给予关心和指导,使我全无后顾之忧地投入论文的写作中。

  感谢张天恩先生,在姚河塬考古发掘期间,将自己丰富的田野知识、发掘经验教授给我。同时,通过讲座和互动,将渊博的学问和知识素养传授给每一位考古队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多方帮助,提供思路和学术见解,部分论点、论据被我吸收到论文中,在学术上帮助我成长。

  感谢张懋镕先生,自从硕士阶段入先生门下求学到毕业后,张老师一直关心我的学业,多方面予以提携帮助。论文完稿后,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了新的思路,完善了论文的部分观点。

  感谢雷兴山先生,一直关心我的论文写作,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田野工作理念,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是受雷老师的启发形成。

  感谢罗丰、张天恩、郎保利、刘兴林、赵东升诸位专家在预答辩过程中就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张天恩、曹玮、汤惠生、刘兴林、雷兴山五位专家百忙中对论文审议评阅,提出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本书也将诸位专家的建议充分吸收,补充到论文中,充实了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感谢李峰教授、孙岩教授在我问学过程给予的指教。

  感谢甘肃省博物馆刘志华先生、庆阳市博物馆赵志强先生、环县博物馆沈浩柱先生、合水县博物馆周占全先生、镇原县博物馆王博文先生、平凉市博物馆王启峰先生、庄浪县博物馆李晓斌先生、灵台县博物馆王一涛先生,诸位先生提供了馆藏器物照片,并允许我在论文中使用,在此真挚地向诸位先生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姚河塬考古队全体成员,侯富任、白凯、程江维、郑豆豆、杨少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支持和鼓励,论文的线图均由郑豆豆、杨少毅绘制,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们在我南京求学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赵东升兄在资料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担任答辩秘书工作,多有劳心。吕春华师姐在学业和生活方面也多有关照。余飞、李彦峰、郭泰宗、霍嘉西、杜博瑞、牧金山、章璐、胡玙璠、王思园、王钰雯、冯向源、刘薛艳、吴文玉等人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多方面给予帮助,并手工制作了令我感动的毕业留念相册,在此一并致谢。章璐和胡玙璠在姚河塬考古工地发掘4个月,见证了姚河塬甲骨文的出土,感受了大西北凛冽刺骨的冬天,这些记忆美好而又难忘。

  感谢同级博士生彭辉、许超、陈大海、张辉、郑志刚、高歌、钱彦惠、丁洁雯几人在求学期间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从始至终总是给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考古工作是一个远离家庭、驻守乡野间与泥土打交道的工作,往往一年中多半的时间是在考古工地度过,我的妻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庭事务,每当回家一次小孩就长高一点,多年来不曾有过一次家庭出游等活动,我亏欠她们太多。

  2019年8月20日

  于南京大学仙丹林校区20幢1309室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