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1-07-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杨 勇
摘  要
 
    云贵高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族群众多,长期以来文化的地域色彩也较浓厚。战国秦汉时期是云贵高原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云贵高原“西南夷”土著族群创造的青铜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同时随着中原王朝统一和扩张活动的加强,该地区逐步被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版图,由“蛮夷”之地变为中央王朝的地方政区,当地社会文化由此发生剧烈变迁。因此,有关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历史和文化的探索,对深化区域史研究、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汉文化的扩张与传播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于文献记载有限,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发掘与考古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贵高原发现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这些遗存以墓葬为主,另有少量居住遗存和手工业遗址。本文从考古材料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文化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分别就这一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和汉文化进行疏理,并考察二者关系,探讨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相关遗存的面貌及特征,我们将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分为黔东、黔西北、黔西南、昭鲁盆地、滇池地区、滇东高原、滇西高原、滇西横断山区、滇东南等9个区域,分别进行研究。黔东地区资料较少,但有一定地域特征。黔西北主要有可乐文化。黔西南有以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昭鲁盆地有银子坛文化和红营盘遗存。滇池地区主要为滇文化。滇东高原除滇文化外,还有八塔台文化。滇西高原主要有万家坝文化、大波那遗存以及石棺葬遗存。滇西横断山区以鳌凤山遗存、坟岭岗遗存和坡头村遗存为主,另有不少零星出土的铜器。滇东南地区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虽较零散,但地域特色比较显著。这些土著青铜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早期,其中以西汉为主,少数遗存的年代上限或可至战国中期。西汉中期汉武帝开西南夷是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面貌复杂,类型多样,与《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所说的西南夷君长“以什数”、“以百数”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吻合。
    汉代云贵高原的汉文化遗存基本都为墓葬,其中西汉至东汉早期与土著青铜文化有并存关系的汉式墓均为土圹墓。这些汉式土圹墓主要发现于贵州西部和云南东部地区,尤以贵州西部为多。从发现看,它们既具有较强烈的汉文化色彩,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通过对这些汉式土圹墓的研究,可窥见云贵高原早期汉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社会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迁,这在考古学上得到充分的反映。西汉中期以前,当地土著青铜文化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后,云贵高原原有的族群结构和体系被打破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当地土著族群在与汉人及汉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中,其文化受到了后者的影响,在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当然,考古资料也表明,在两汉之际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开始全面衰落以前,很多土著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观念等一直相对稳定,无显著变化。我们认为,汉王朝对云贵高原的统一和经略,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土著族群来说,其社会文化变迁要复杂的多,绝非简单的“汉化”所能涵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汉文化在云贵高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地域化的倾向。这种地域化是汉文化同当地土著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也和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关键词:战国秦汉时期  云贵高原  考古学文化  西南夷  社会文化变迁
 
杨  勇系我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考古;导师:白云翔  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研究生论文库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1-07-27

摘  要
 
    云贵高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族群众多,长期以来文化的地域色彩也较浓厚。战国秦汉时期是云贵高原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云贵高原“西南夷”土著族群创造的青铜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同时随着中原王朝统一和扩张活动的加强,该地区逐步被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版图,由“蛮夷”之地变为中央王朝的地方政区,当地社会文化由此发生剧烈变迁。因此,有关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历史和文化的探索,对深化区域史研究、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汉文化的扩张与传播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于文献记载有限,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发掘与考古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贵高原发现了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这些遗存以墓葬为主,另有少量居住遗存和手工业遗址。本文从考古材料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文化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分别就这一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和汉文化进行疏理,并考察二者关系,探讨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相关遗存的面貌及特征,我们将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分为黔东、黔西北、黔西南、昭鲁盆地、滇池地区、滇东高原、滇西高原、滇西横断山区、滇东南等9个区域,分别进行研究。黔东地区资料较少,但有一定地域特征。黔西北主要有可乐文化。黔西南有以铜鼓山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昭鲁盆地有银子坛文化和红营盘遗存。滇池地区主要为滇文化。滇东高原除滇文化外,还有八塔台文化。滇西高原主要有万家坝文化、大波那遗存以及石棺葬遗存。滇西横断山区以鳌凤山遗存、坟岭岗遗存和坡头村遗存为主,另有不少零星出土的铜器。滇东南地区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虽较零散,但地域特色比较显著。这些土著青铜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战国晚期至东汉早期,其中以西汉为主,少数遗存的年代上限或可至战国中期。西汉中期汉武帝开西南夷是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面貌复杂,类型多样,与《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所说的西南夷君长“以什数”、“以百数”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吻合。
    汉代云贵高原的汉文化遗存基本都为墓葬,其中西汉至东汉早期与土著青铜文化有并存关系的汉式墓均为土圹墓。这些汉式土圹墓主要发现于贵州西部和云南东部地区,尤以贵州西部为多。从发现看,它们既具有较强烈的汉文化色彩,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通过对这些汉式土圹墓的研究,可窥见云贵高原早期汉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社会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迁,这在考古学上得到充分的反映。西汉中期以前,当地土著青铜文化处于一种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后,云贵高原原有的族群结构和体系被打破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当地土著族群在与汉人及汉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中,其文化受到了后者的影响,在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当然,考古资料也表明,在两汉之际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开始全面衰落以前,很多土著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观念等一直相对稳定,无显著变化。我们认为,汉王朝对云贵高原的统一和经略,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土著族群来说,其社会文化变迁要复杂的多,绝非简单的“汉化”所能涵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汉文化在云贵高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地域化的倾向。这种地域化是汉文化同当地土著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也和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关键词:战国秦汉时期  云贵高原  考古学文化  西南夷  社会文化变迁
 
杨  勇系我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考古;导师:白云翔  教授
 

作者:杨 勇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