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的资源、技术和生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2-08-21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植物遗骸鉴定


    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多个方面,我们课题组承担的任务是从资源、技术与生业的角度开展研究。这里按照研究目标、方法、成果、结论等四个方面阐述。

  一、研究目标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特定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开展综合研究,重点考察在公元前3500年 至前1500年这个时段内,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的农业和手工业特征,深入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技术与生业发展状况,探讨技术、生业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互动关系,明确技术和生业在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围绕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对特定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早期采矿、冶炼和铸造的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采样和测试;通过浮选法系统地获取遗址中埋藏的炭化植物遗存,对出土的各种谷物以及相关的其他植物遗存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对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判断各种动物的年龄和性别,对各种动物各个部位的骨骼进行测量及定性定量分析;对重要遗址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进行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质谱仪等理化分析手段对出土的金属样品进行检测;利用热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方法研究遗址出土陶器的烧制温度、制作工艺、原料成分;对石器的材质进行鉴定,测量石器;采取高清数码拍摄、硅胶印膜复制以及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等,对玉器开展研究等。

  三、研究成果

  以统一的年代标准来对照各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状况,可以看到西辽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一直以种植粟和黍为主,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后,出现明显的衰退。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自齐家文化晚期开始,逐步转为游牧型经济。长江流域的农作物种植一直种植水稻,而家畜饲养长期没有发展起来,尽管在良渚文化时期养猪业有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随后的马桥文化中又明显地出现衰退的迹象。生业形态的衰退或转型进而影响到上述地区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形态都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比之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形态独具特色,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重点研究。基于迄今为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工作最为全面,可以对二里头遗址的整个生业特征进行概括。当时已经具备通过长距离、跨地区获取铜、锡、铅等多种金属资源的产业链;种植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等稳定的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饲养狗、猪、黄牛和绵羊等家畜保证了肉食来源,家养动物除供应肉食外,还用于祭祀和礼仪制度;依据DNA研究,绵羊都是属于谱系A的,黄牛主要属于T3型,T3型是西亚起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黄牛和绵羊既有本地土生土长的,也有不是当地出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家猪、黄牛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表明其喂养的食物完全由人控制,绵羊的碳十三值位于C3和C4之间,偏近于C3,显示其食物主要来自自然植被;陶器制作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稳定,出现专门用于礼制或贵族专用的陶器生产部门;制作金属器和玉器的专门性技术更加完善,可以对那些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依据石器的功能特征选择合适的石材,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出现具备模式化和规范化特征的以牛骨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骨作坊。

  我们在全面认识二里头遗址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探讨早于二里头遗址的龙山文化的状况。因为对属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遗址没有做过像二里头遗址那样全面的研究,龙山文化的整个生业特征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这样五种谷物。当时也存在狗、猪、黄牛和绵羊等家养动物。依据DNA研究,绵羊都是属于谱系A的,黄牛主要属于T3型。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黄牛和绵羊既有本地土生土长的,也有不是当地出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家猪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黄牛和绵羊的碳十三值位于C3和C4之间,但是黄牛的偏近于C4,绵羊的偏近于C3。当时的铜器主要是红铜,也有砷铜,但是没有发现三元合金的青铜器。陶器制作以快轮为主。石料制作以磨制为主。玉器制作以片切割开料。没有发现制骨作坊,从现有的骨器看当时制作骨器的骨料以猪骨和鹿骨为主。

  再追溯到早于龙山文化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的整个生业特征同样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当时的农作物以粟和黍为主,水稻所占的比例极小,没有发现其他农作物。当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家养动物,以猪为最多,还有狗,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家猪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当时没有金属器。陶器制作以慢轮为主。石器制作技法以打制为主。玉器制作时以线切割和片切割技术开片。没有发现制骨作坊,从现有的骨器看当时制作骨器的骨料以猪骨和鹿骨为主。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把龙山文化和二里头遗址的生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龙山时期的生业状态应该是二里头遗址生业状态的雏形,二里头遗址则出现规模化的趋势。再把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生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仰韶文化没有大豆和小麦,水稻的数量极少,数量最多的家养动物只有猪,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没有发现铜器,陶器、石器和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相比龙山文化和二里头遗址的之间那种雏形与规模化的关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其特征是缺少几种主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生业的角度看,明显的分界线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的一个特殊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文化交流。比如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阶段出现的最早起源于西亚的小麦、黄牛和绵羊以及铜器,产自南海的宝贝,具有典型的山东地区、南方地区文化特征的陶器等等,这些在中原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交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这些交流在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上限是公元前3500年。自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主要通过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猪这种获取食物资源的方式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复杂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自公元前2800年到前15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及二里头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整个生业形态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社会复杂化的过程,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包含了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作用。由此开始了这个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进程。

  (三)在上述时间段里,其他地区的生业形态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多个地区文化发展过程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2年8月17日6版  作者:袁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重大课题

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的资源、技术和生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2-08-21


植物遗骸鉴定


    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涉及多个方面,我们课题组承担的任务是从资源、技术与生业的角度开展研究。这里按照研究目标、方法、成果、结论等四个方面阐述。

  一、研究目标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特定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开展综合研究,重点考察在公元前3500年 至前1500年这个时段内,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的农业和手工业特征,深入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技术与生业发展状况,探讨技术、生业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互动关系,明确技术和生业在中国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围绕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对特定地区的金属矿产资源、早期采矿、冶炼和铸造的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采样和测试;通过浮选法系统地获取遗址中埋藏的炭化植物遗存,对出土的各种谷物以及相关的其他植物遗存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对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判断各种动物的年龄和性别,对各种动物各个部位的骨骼进行测量及定性定量分析;对重要遗址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进行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质谱仪等理化分析手段对出土的金属样品进行检测;利用热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方法研究遗址出土陶器的烧制温度、制作工艺、原料成分;对石器的材质进行鉴定,测量石器;采取高清数码拍摄、硅胶印膜复制以及扫描电镜、显微观察等,对玉器开展研究等。

  三、研究成果

  以统一的年代标准来对照各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状况,可以看到西辽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一直以种植粟和黍为主,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后,出现明显的衰退。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自齐家文化晚期开始,逐步转为游牧型经济。长江流域的农作物种植一直种植水稻,而家畜饲养长期没有发展起来,尽管在良渚文化时期养猪业有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随后的马桥文化中又明显地出现衰退的迹象。生业形态的衰退或转型进而影响到上述地区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形态都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相比之下,中原地区的经济形态独具特色,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重点研究。基于迄今为止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工作最为全面,可以对二里头遗址的整个生业特征进行概括。当时已经具备通过长距离、跨地区获取铜、锡、铅等多种金属资源的产业链;种植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等稳定的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饲养狗、猪、黄牛和绵羊等家畜保证了肉食来源,家养动物除供应肉食外,还用于祭祀和礼仪制度;依据DNA研究,绵羊都是属于谱系A的,黄牛主要属于T3型,T3型是西亚起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黄牛和绵羊既有本地土生土长的,也有不是当地出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家猪、黄牛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表明其喂养的食物完全由人控制,绵羊的碳十三值位于C3和C4之间,偏近于C3,显示其食物主要来自自然植被;陶器制作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稳定,出现专门用于礼制或贵族专用的陶器生产部门;制作金属器和玉器的专门性技术更加完善,可以对那些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依据石器的功能特征选择合适的石材,用磨制的方法制作石器;出现具备模式化和规范化特征的以牛骨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骨作坊。

  我们在全面认识二里头遗址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探讨早于二里头遗址的龙山文化的状况。因为对属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遗址没有做过像二里头遗址那样全面的研究,龙山文化的整个生业特征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这样五种谷物。当时也存在狗、猪、黄牛和绵羊等家养动物。依据DNA研究,绵羊都是属于谱系A的,黄牛主要属于T3型。锶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黄牛和绵羊既有本地土生土长的,也有不是当地出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家猪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黄牛和绵羊的碳十三值位于C3和C4之间,但是黄牛的偏近于C4,绵羊的偏近于C3。当时的铜器主要是红铜,也有砷铜,但是没有发现三元合金的青铜器。陶器制作以快轮为主。石料制作以磨制为主。玉器制作以片切割开料。没有发现制骨作坊,从现有的骨器看当时制作骨器的骨料以猪骨和鹿骨为主。

  再追溯到早于龙山文化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的整个生业特征同样尚不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当时的农作物以粟和黍为主,水稻所占的比例极小,没有发现其他农作物。当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家养动物,以猪为最多,还有狗,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出家猪的碳十三值以C4类为主,和人的食性相同。当时没有金属器。陶器制作以慢轮为主。石器制作技法以打制为主。玉器制作时以线切割和片切割技术开片。没有发现制骨作坊,从现有的骨器看当时制作骨器的骨料以猪骨和鹿骨为主。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把龙山文化和二里头遗址的生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龙山时期的生业状态应该是二里头遗址生业状态的雏形,二里头遗址则出现规模化的趋势。再把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生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仰韶文化没有大豆和小麦,水稻的数量极少,数量最多的家养动物只有猪,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没有发现铜器,陶器、石器和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相比龙山文化和二里头遗址的之间那种雏形与规模化的关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其特征是缺少几种主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生业的角度看,明显的分界线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的一个特殊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文化交流。比如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阶段出现的最早起源于西亚的小麦、黄牛和绵羊以及铜器,产自南海的宝贝,具有典型的山东地区、南方地区文化特征的陶器等等,这些在中原地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交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这些交流在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上限是公元前3500年。自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主要通过种植粟和黍、饲养家猪这种获取食物资源的方式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复杂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自公元前2800年到前15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及二里头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整个生业形态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社会复杂化的过程,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包含了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作用。由此开始了这个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进程。

  (三)在上述时间段里,其他地区的生业形态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多个地区文化发展过程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2年8月17日6版  作者:袁靖)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