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发布时间:2014-04-29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古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演变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科学地复原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面貌、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地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对当时的技术与生业状况及发展演变规律展开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门设立有关资源、技术与生业研究子课题,以通过多学科合作,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根本动力。
研究回顾
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项目启动后,我们首先围绕豫西晋南地区2500BC-1500BC的重要遗址开展技术与经济状况的研究,在确认一批实证性资料的基础上,揭示出当时的技术与经济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明显有别于这个地区公元前2500年以前的经济状况,而公元前1500年以后商周时期经济基础的雏形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区和较短的时间段里,所以无法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长的时间框架里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项目的研究,我们初步发现,3500BC-1500BC期间各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形态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整个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从宏观上看,似乎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明显要比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发达。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中华文明演进的关系十分密切,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交流日益明显,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等级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证,中原以外各个地区的经济形态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发生衰退或转型。但是由于缺乏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进行不同时期的细致研究,缺少对单个重要遗址的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进行综合性研究,长江流域的资料不多及缺乏进入文明形成阶段的技术与生业状况的系列指标性特征等原因,我们对3500BC-1500BC期间各个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形态的认识仍然是有局限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项目加大了对单个遗址的研究,全面揭示了二里头遗址的技术和生业发展状况,并和豫西晋南地区的技术与生业状况进行了比较;在全面认识二里头遗址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纵向比较研究,探讨早于二里头遗址的龙山文化的状况;再追溯到早于龙山文化的仰韶文化。通过对仰韶、龙山和二里头遗址的生业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在龙山时期,二里头遗址生业状态的雏形已经形成,二里头文化时期则出现了规模化的趋势。而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仰韶文化缺少几种主要的生产力要素,如没有大豆和小麦,水稻的数量极少,数量最多的家养动物只有猪,没有发现黄牛和绵羊,没有发现铜器,陶器、石器和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也较低,从生业的角度看,明显的分界线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即生业状况到龙山文化时期有一个质的转变。但是除二里头遗址外,我们对其他地区单个遗址的全面分析仍然不足,这不利于全面把握各地区重要考古遗址的技术与生业状况的全貌,也不利于单个遗址间进行针对性的比较研究和生业发展状况的趋势分析。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子课题
“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技术与生业研究”简介
为了更加明确地认识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三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继续全力围绕数个重要遗址开展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不仅要对二里头、陶寺和良渚等三个中心性都邑遗址的技术和生业发展状况作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而且要对其他重要遗址展开系统研究。在考虑考古背景的情况下,对相关遗址尽量进行全面的采样研究,以了解和认识3500BC-1500BC期间黄河、长江和辽河地区的技术和生业特征的发展模式,为古代技术生业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为全面阐述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子课题“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技术与生业研究”自2013年1月开始实施、2015年12月完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同参与。本课题将探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与经济基础有关的一系列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课题所涉及的十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开展综合研究。从资源、技术、生业三个方面,对重要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冶金技术、陶器制作、石器制作、玉器加工等七个领域展开分析研究,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和生业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深入认识当时技术和生业的发展如何影响社会复杂化进程,明确技术和生业在中华文明产生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文明形成阶段的技术与经济状况的系列指标性特征。
2013年度工作进展
本课题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本课题按计划顺利完成该年度工作进展:完成课题分工,明确各研究团队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国内外前期资料调研工作;购置必要的设备;选择重点区域的重点遗址开始进行调查、标本采样;发表论文6篇,公布某些遗址的研究成果,如瓦店遗址动物遗存锶同位素分析、良渚遗址陶器研究、小河墓地金属器分析、师姑墩遗址青铜冶铸遗物研究等;解决技术难题1项:通过核DNA分析判断家养动物的皮毛颜色。
(作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技术与生业研究子课题执行组 执笔:吕 鹏 赵志军 袁 靖
原文题目:多学科研究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子课题“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技术与生业研究”简介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4年3月28日6版)
原文题目:多学科研究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子课题“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技术与生业研究”简介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4年3月28日6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