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课题结项绩效评价会在京召开
2025年5月25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结项绩效评价会在京召开。会议由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项目下辖的八个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执行情况,评审专家组对课题结项绩效进行了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彭小军主持会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处长王顺兵代表项目管理单位对课题的结项管理提出了要求,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施劲松研究员致欢迎辞,介绍了项目的组织情况,并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代表项目执行专家组介绍了项目五年来的实施情况和总体进展。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怀颖、何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吴小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依次汇报了“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中原和海岱地区文明进程研究” “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年代学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古代人群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整体性研究”等八个课题的执行情况。
其中,“北方长城地带”“中原和海岱地区”“长江流域”等3个课题围绕核心遗址的考古工作,聚焦区域的文明化进程;“年代学”“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生业、资源与技术”“古代人群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课题从科技应用的角度,揭示遗址及古代人类社会不同方面的特征;“整体性研究”课题则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凝练和理论升华。
经过汇报、答辩,评审专家组认为,各课题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达到了课题验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各课题的结项绩效评价。
会议合影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第五阶段自2020年开始实施,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完善中华文明研究的多重证据链论证,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阶段研究在科技部的直接部署和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共有29家学术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直接参加课题的研究人员570余名。项目克服了疫情对田野工作的干扰,努力完成了项目的任务规定,达到了既定的基本学术目标,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课题结项绩效会后,项目组将继续凝练成果,完成项目的结项验收。
图文:中国考古网
审核:施劲松 常怀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