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开幕词

发布时间:2009-08-1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张忠培
 
 
    今年是一个不同寻常而值得我们怀念的年份。距今年60年即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距今30年,在夏鼐精心策划和认真筹备下於西安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距今100年河北高阳诞生了苏秉琦。
 
 
 
    60年来,中国考古学已取得巨大进步,已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考古材料,尤其是考古新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规模。这种考古研究能量滞后於考古材料及考古新发现积累与规模的状况,显示考古材料及考古新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呈现出爆炸的趋势。
    二是借用於地质学的“地层”概念,已演变为层位学,同时完善了层位学和类型学,并深化和扩大了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手段观察考古遗存,从而,就同量等质遗存来说,和以往相比,现在考古学从遗存中获取信息的数量不仅增多了,而且质量也提高了。总之,考古学从人、遗存、时、空四维关系或遗存、时、空三维关系研究遗存的视角,不仅得到空前的扩大,同时,质量也提高了。
    三是1959年、1975年和1985年,是中国考古学这60年进步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个年份。1959年,夏鼐以逆潮流而动的大无畏精神发表了考古学文化定名的讲话。1975年和1985年,苏秉琦以夏鼐的考古学文化定名说为前提,无私无畏,逆潮流而动,发扬了乘风破浪前进的勇气,先后分别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和文明论即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理论。苏秉琦这两论抓住了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或族群的两个最重要的基因,即文化和社会结构及关系。因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苏秉琦这两论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考古学文化或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族群,但任何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或族群,都同时存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及关系这两个最重要的基因,因此,这两论又是相互联系的。总之,由於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中国考古学已形成了适合中国历史实情的自己的理论体系。
    四是中国考古学在广义的中国古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自西周之前的历史研究中,已掌握话语权乃至垄断的话语权,同时,在自东周至宋元的城市史、建筑史、佛教史、冶金史、制瓷工艺史、漆器工艺史和艺术史等等诸多领域,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言权,而且,考古学的话语权或发言权,还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涉及探讨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乃至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即中国古人全部活动的全部过程的各类专史的方方面面。
    五是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已成为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素质和增进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我们国家依据“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演变规律推进文化进步,和借以“鉴往知来”推进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思想资源。
    六是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出了国门,参与了一些国家遗址的发掘、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七是中国考古学已成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柱,并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十分重要的宝贵贡献。
    中国考古学已长成为一位巨人,成长成铁铮铮的一条汉子,屹立在中国学术之林,挺胸於世界优秀考古学的行列。
    中国考古学所以出现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是这六十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奋斗不息的结果。当我们默默历数中国那些考古学成就时,自然想起为中国考古学作出了贡献而在不同年代离开了我们的人们,杨树达、徐旭生、向达、郭沫若、马衡、梁思成、刘敦桢、黄文弼、郭宝钧、容庚、于省吾、陈邦怀、徐中舒、陈直,冯汉骥、林惠祥、唐兰、商承祚、裴文中、梁思永、尹达、贾兰坡、曾昭燏、苏秉琦、夏鼐、陈梦家、胡厚宣、张政烺、闫文儒、安金槐、安志敏、邹衡、张森水和俞伟超这些著名考古学者的名字,他们活生生的形象又再次活跃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让我们起立,为这些考古学者和那些这里没有提及他们名字的已逝世的考古学者默哀!
默哀毕。
    这次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主题有两个,即东北考古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参加这次年会的学者提交的论文,据学会秘书处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统计共计 80余篇。这些论著除涉及上述两个主题外,还有这两个主题之外的论文。中国考古学会历次年会,除设置会议主题外,也容纳主题之外的论文。按惯例,我们欢迎这次年会主题之外的论文参与本次年会的学术讨论。将东北考古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列入中国考古学会年会进行研讨,是中国考古学会举办年会以来的第一次。这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9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的考古学,基本是日本学人的地盘,至60年代前期,中国学者将日本学人关于东北考古学的一些说法已搞得支离破碎,将地盘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掌握了话语权。到了现在,东北地区考古学积累的资料和一些专题研究成果,已为阐释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谱系奠定了雄厚基础,同时,为窥探采集——渔猎型与种植农业型这两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演进,和牧业型与农业型这两类文明的起源、演进,以及不同文化或不同族群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的关系,开启了一扇窗户。我们所以将东北考古作为一个主题列入本次年会进入讨论,目的就是要深化东北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进一步推进东北考古学的发展。
    今年是苏秉琦诞辰100周年,距今34年前的1975年,苏秉琦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苏秉琦的这一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指南针,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考古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所以要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的一个主题,是表明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方面,深化和完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高擎苏秉琦的旗帜,继续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纪念苏秉琦诞辰100周年。
    时令虽已立秋,三伏尚未过去,三伏之后还有四伏,仍处在桑拿式的炎热的气候之中,本次年会在这个时候所以能在松花江畔的避暑胜地——哈尔滨召开,全由於中共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光照,是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支持的结果,我们将以开好这次年会回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祝大会成功!
    祝与会朋友们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通知公示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开幕词

发布时间:2009-08-12

 
 
    今年是一个不同寻常而值得我们怀念的年份。距今年60年即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距今30年,在夏鼐精心策划和认真筹备下於西安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距今100年河北高阳诞生了苏秉琦。
 
 
 
    60年来,中国考古学已取得巨大进步,已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考古材料,尤其是考古新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规模。这种考古研究能量滞后於考古材料及考古新发现积累与规模的状况,显示考古材料及考古新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呈现出爆炸的趋势。
    二是借用於地质学的“地层”概念,已演变为层位学,同时完善了层位学和类型学,并深化和扩大了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手段观察考古遗存,从而,就同量等质遗存来说,和以往相比,现在考古学从遗存中获取信息的数量不仅增多了,而且质量也提高了。总之,考古学从人、遗存、时、空四维关系或遗存、时、空三维关系研究遗存的视角,不仅得到空前的扩大,同时,质量也提高了。
    三是1959年、1975年和1985年,是中国考古学这60年进步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个年份。1959年,夏鼐以逆潮流而动的大无畏精神发表了考古学文化定名的讲话。1975年和1985年,苏秉琦以夏鼐的考古学文化定名说为前提,无私无畏,逆潮流而动,发扬了乘风破浪前进的勇气,先后分别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和文明论即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理论。苏秉琦这两论抓住了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或族群的两个最重要的基因,即文化和社会结构及关系。因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苏秉琦这两论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考古学文化或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即族群,但任何考古学文化所界定的人们共同体或族群,都同时存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及关系这两个最重要的基因,因此,这两论又是相互联系的。总之,由於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中国考古学已形成了适合中国历史实情的自己的理论体系。
    四是中国考古学在广义的中国古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自西周之前的历史研究中,已掌握话语权乃至垄断的话语权,同时,在自东周至宋元的城市史、建筑史、佛教史、冶金史、制瓷工艺史、漆器工艺史和艺术史等等诸多领域,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言权,而且,考古学的话语权或发言权,还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涉及探讨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乃至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即中国古人全部活动的全部过程的各类专史的方方面面。
    五是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已成为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素质和增进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我们国家依据“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演变规律推进文化进步,和借以“鉴往知来”推进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思想资源。
    六是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出了国门,参与了一些国家遗址的发掘、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七是中国考古学已成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柱,并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十分重要的宝贵贡献。
    中国考古学已长成为一位巨人,成长成铁铮铮的一条汉子,屹立在中国学术之林,挺胸於世界优秀考古学的行列。
    中国考古学所以出现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变,是这六十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奋斗不息的结果。当我们默默历数中国那些考古学成就时,自然想起为中国考古学作出了贡献而在不同年代离开了我们的人们,杨树达、徐旭生、向达、郭沫若、马衡、梁思成、刘敦桢、黄文弼、郭宝钧、容庚、于省吾、陈邦怀、徐中舒、陈直,冯汉骥、林惠祥、唐兰、商承祚、裴文中、梁思永、尹达、贾兰坡、曾昭燏、苏秉琦、夏鼐、陈梦家、胡厚宣、张政烺、闫文儒、安金槐、安志敏、邹衡、张森水和俞伟超这些著名考古学者的名字,他们活生生的形象又再次活跃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让我们起立,为这些考古学者和那些这里没有提及他们名字的已逝世的考古学者默哀!
默哀毕。
    这次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主题有两个,即东北考古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参加这次年会的学者提交的论文,据学会秘书处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统计共计 80余篇。这些论著除涉及上述两个主题外,还有这两个主题之外的论文。中国考古学会历次年会,除设置会议主题外,也容纳主题之外的论文。按惯例,我们欢迎这次年会主题之外的论文参与本次年会的学术讨论。将东北考古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列入中国考古学会年会进行研讨,是中国考古学会举办年会以来的第一次。这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9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的考古学,基本是日本学人的地盘,至60年代前期,中国学者将日本学人关于东北考古学的一些说法已搞得支离破碎,将地盘收回到自己的手中,掌握了话语权。到了现在,东北地区考古学积累的资料和一些专题研究成果,已为阐释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谱系奠定了雄厚基础,同时,为窥探采集——渔猎型与种植农业型这两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演进,和牧业型与农业型这两类文明的起源、演进,以及不同文化或不同族群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的关系,开启了一扇窗户。我们所以将东北考古作为一个主题列入本次年会进入讨论,目的就是要深化东北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进一步推进东北考古学的发展。
    今年是苏秉琦诞辰100周年,距今34年前的1975年,苏秉琦提出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苏秉琦的这一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指南针,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国考古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所以要将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与实践这一课题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的一个主题,是表明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方面,深化和完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即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论,高擎苏秉琦的旗帜,继续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纪念苏秉琦诞辰100周年。
    时令虽已立秋,三伏尚未过去,三伏之后还有四伏,仍处在桑拿式的炎热的气候之中,本次年会在这个时候所以能在松花江畔的避暑胜地——哈尔滨召开,全由於中共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光照,是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支持的结果,我们将以开好这次年会回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祝大会成功!
    祝与会朋友们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张忠培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