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伊始组建的研究所之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1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是目前我国学科门类最全、研究领域最广、学术成果最丰硕的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

 

中国历史研究院

  1950年以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00多个市县开展了近400项田野工作,长期在我国的重要古代都城、陵墓及其他各类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史前史、夏商周三代史、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出版专刊、专著上千种。在考古研究所的历史上,涌现出以梁思永、尹达、夏鼐、苏秉琦、徐旭生、黄文弼、郭宝钧、陈梦家、颜訚、王仲殊、安志敏、石兴邦、佟柱臣、徐苹芳、张长寿等为代表的杰出考古学家。

                       考古研究所近年出版部分学术成果                         夏鼐与苏秉琦先生

  考古研究所曾负责制定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及早期发展研究等国家重大学术课题;与文化部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与文化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4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各地开展培训,为全国培养考古专业人员;长期开展对外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瑞典、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洪都拉斯、罗马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推进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

  考古研究所现有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世界考古研究室、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考古学理论研究室、石窟寺考古研究室、考古大数据资料中心、考古杂志社、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研处、考古工作站管理处等内设机构;主办有誉满学界的《考古学报》《考古》《考古学集刊》和我国目前唯一的英文考古期刊Chinese Archaeology;代管的中国考古学会是全国性考古学术类社团。考古研究所定期参与举办中国考古学大会、“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等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建有院级重点实验室——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碳十四年代学、古DNA、纺织考古等多方面。

                           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植物考古研究室

  史前考古研究室是考古研究所三个传统研究部门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新石器时代研究组,由尹达任组长,安志敏任秘书。1978年正式成立第一研究室,首任室主任为安志敏。2004年列为院重点学科。2005年更名为史前考古研究室。研究领域是探索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与发展、类型、谱系、分布及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发展与演变,同时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及与中国史前史有关的学术问题。

                           庙底沟遗址发掘现场                                           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盆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是考古所三个传统研究部门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商周研究组,由郭宝钧任组长,1978年正式成立第二研究室,首任室主任为张长寿。20世纪90年代初更名为夏商周考古研究室。2003年起列为院重点学科负责单位。长期负责陶寺、二里头、偃师商城、殷墟、丰镐、周原等三代都城性质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同时开展太行山两麓、东南吴越地区等考古工作,承担了文明与国家起源和早期发展、夏商周考古学文化、三代都城与社会等重大研究课题。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                                             妇好墓出土司母辛铜鼎

  汉唐考古研究室是考古研究所三个传统研究部门之一,其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汉唐研究组。1978年正式成立汉唐研究室,首任主任为苏秉琦。以汉唐研究室为依托,中国汉唐都城考古学2003年被列为院重点学科,“汉唐考古”自2023年开始作为优势学科被列入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主要围绕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重大课题,以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都城及地方城址考古为重心,同时开展陵墓、宗教、手工业、中外文化交流等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汉长安城未央宫椒房殿遗址                                           满城汉墓2号墓错金铜豹镇

  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是以1999年成立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为基础,吸收相关考古队伍组建而成。主要从事边疆民族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通过对古代各民族在边疆地区活动的遗存,揭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了解中原与边疆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探讨各民族地区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以及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经营治理与有效管辖,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边疆田野考古调查                                                 张掖金塔寺石窟测绘

  世界考古研究室成立于2019年,原称外国考古研究室,2022年成立世界考古研究室,主要负责在境外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目前已在中亚、中美洲、埃及、罗马尼亚和印度河流域开展相关工作。工作目标是了解域外文明,推动世界文明比较互鉴研究,促进文化交流,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声音,扩大中国考古在国际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争取话语权。

                   埃及卢克索古城卡尔纳克孟图神庙遗址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                    

  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心成立于2022年,负责围绕人类起源与演化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立足中国丰富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开展研究,追溯中国及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探讨东亚古人群的体质进化、文化发展、生存方式、环境适应、资源利用等学术问题。结合古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深入分析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生物、环境和社会因素,揭示人类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中心的目标是多学科融合,结合人类学、遗传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共同推动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

  考古学理论研究室成立于2022年,是目前国内唯一从事考古学理论研究的科研部门。主要负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题体系开展考古学理论研究工作,旨在推动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加强田野与理论、考古学与各学科融合,倡导文明互鉴。

  石窟寺考古研究室成立于2022年,前身为原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佛教考古项目组,主要负责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地面佛教寺院与石窟寺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引领佛教考古的研究理念与技术方法,承担全国石窟寺考古学科发展规划,推动以中华文化传承和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探索,建立完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研究体系。

  考古大数据资料中心成立于2022年,前身是考古资料信息中心。建所之初称图书资料组,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文物标本室,1978年改称图书资料室,首任主任为王世民。1995年12月在原图书资料室基础上成立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主要负责所信息化建设,田野考古数据保存和管理,考古资料数据化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同时还负责“中国考古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账户的运营与管理工作。  

  考古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编辑出版部门。1955年成立考古编辑室,1997年以编辑室为基础成立考古杂志社,要承担《考古》月刊、《考古学报》季刊的编辑、出版,以及《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年鉴》和CHINESE ARCHAEOLOGY的编辑工作。《考古》和《考古学报》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列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自2002年起,连续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对促进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和考古学期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成果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24年11月,下设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两个中心。科技考古中心的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技术组和1965年成立的全国首家碳十四实验室,1995年成立全国首家考古科学技术实验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原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修复组和2004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中心。该重点实验室现包括13个子实验室和5个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碳14年代学、古DNA、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纺织考古、文物保护科技、文物保护修复、考古遗产、实验室考古方舱,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考古研究所办所治所能力和田野一线条件得到大幅加强。未来,还将加强海洋考古、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公共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中华文明阐释和研究工作。

      太平遗址考古发掘基地                           小屯南地甲骨坑                     《殷周金文集成》与《小屯南地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