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揭开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0-09-0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袁靖 尤悦

 

      2010年2月1日至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在考古研究所举办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课题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欧盟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期3年。这个课题的基本思路是由参与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的中、英、法、德等四国的学者们共同组建研究团队,搭建中欧生物考古学研究的正式合作平台,举办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开展相互间的短期学术访问、做好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作,形成长期的学术交流互动网络,加强中欧学者在研究农业起源及传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深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

科技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主持会议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英国阿伯丁大学Keith Dobney教授、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Jean Denis Vigne博士共同主持。与会的中方人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赵志军研究员、张雪莲研究员、王树芝副研究员、赵春燕副研究员、王辉副研究员、李志鹏博士、赵欣博士、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慧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胡耀武博士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的吕鹏、尤悦、吴传仁和刘昶等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隶属于英国阿伯丁大学和杜伦大学、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国家民族和民俗史博物馆、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多个教学和研究机构的16位从事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DNA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人员、博士后及博士生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法国学者Jean演讲

英国学者Keith演讲


      会议期间,中方学者和学生们用英文向欧洲学者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DNA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新进展及取得的科研成果,欧洲学者和学生们也介绍了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多项研究成果。与会者发言的内容涉及中国家养动物、植物的驯化和传播,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通过牙齿的几何形态学研究鉴定家猪,通过研究动物的DNA世系研究家养动物的起源及出现,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古代动物和人类的食性,通过木炭研究认识古代的自然环境及当时人对植物的利用方式,通过孢粉分析研究古代的环境,通过土壤研究、昆虫研究认识考古遗址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位置。大家在发言中涉及的研究地域包括中国、西亚、近东和欧洲等。

英国博士生发言


      除学术交流外,大家还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了认真地讨论,达成多项共识,如于今年8月份在法国召开第二次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学术研讨会;建立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网站;共同规划围绕具体遗址或资料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的项目;通过学习法国学者已经建立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资料信息数据库,建立中国的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研究资料信息数据库;逐步把中国的动植物考古学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介绍给欧洲学者;帮助中国学者参加在英国阿伯丁大学举办的对考古遗址中的土壤微结构形态进行研究的培训班,帮助学习动植物考古的中国和欧洲的博士生们分别到欧洲及中国进行学习和研究等等。

会场讨论


      此次研讨会上,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DNA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领域开展工作的中国和欧洲的学者及学生们第一次坐在一起,围绕相关研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接触,大家共同搭建起一个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以此次中欧生物考古学合作研究的开始为契机,中国和欧洲的学者们将在生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的多个研究领域互相学习、增加了解、开展交流、共同探讨,这种涉及多个研究领域的、包括博士后和博士生在内的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进一步推动及发展中国与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加强对古代东方和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