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让考古科研成果由书房走向公众——科技考古中心参观“与猪同行”科研成果展侧记

发布时间:2015-04-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吕鹏

    “这是一场生动有趣的科研成果展,给我们展示了家猪驯养这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创造发明。以展览或其他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介绍我们的科研成果,这也是我们研究工作者需要努力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站在贾湖遗址出土猪骨标本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下文简称我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有感而发。


    作为我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题活动的内容之一,2013年9月17日,科技考古中心组织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参观“‘与猪同行’暨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及其影响研究’科研成果展”。作为首次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性专题展览,本展览展出实物标本100余件/组、图片50余幅,以实物、图片和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家猪驯养这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实物遗存极其丰富的研究领域。该展览自9月5日开幕,《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网等对此做过报道。

 

 

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员在“贾湖遗址出土中国最早家猪”展板前


    作为本展览的主创人员,我所袁靖研究员向大家讲解展览的整个内容、介绍本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的实施情况、交流由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展的经验。袁靖研究员指出: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及其影响研究”历时3年,关于贾湖遗址出土中国最早的家猪、南北方家猪饲养方式和先民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的差异、家猪在随葬和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等科研成果已得到学术界认可,相关成果已通过专著和论文的方式发表;如何将阳春白雪的学术研究推向公众,这是指南针项目、也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动物考古实验室自年初开始筹备展览事宜,与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精诚合作,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展览终于开幕,这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晓燕博士等也一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展览,并不时就古文中猪字的读音、民俗中猪头祭祀、用猪做贱命的由来等与袁靖研究员交流看法。我所科技考古中心刘煜研究员作为主创人员参与的“模范中国——商周青铜器的技法、形制与纹样”展览曾于2009年3月在赛克勒博物馆展出,其展览广受好评,关于如何办好展览、如何将学术成果公众化,她也跟大家分享了心得。

 

 

袁靖研究员与李零教授交流看法


    在展厅留言区,不少观众留下观展感受。一名参观者在留言册上写道:“无猪不成家,猪在我国历史的发展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行使我对猪有更多的认识,增长了见识。”


    参观结束后,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员短暂交流了一下参观体会,大家认为:首先必须有扎实的科研成果,用科技的手段深入发掘考古信息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其次必须树立让考古科研成果由书房走向公众的意识,用通俗的方式向公众生动展示科研成果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