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明对话——以过去为窗展望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危地马拉召开

发布时间:2015-04-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新伟

 

    2013年4月15日至17日,“文明对话——以过去为窗展望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召开。危地马拉是玛雅文明的核心地带,本次会议是危地马拉政府纪念玛雅新纪元开始的重要活动之一,得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美洲发展银行的支持,意在向学术界和公众展示中国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玛雅文明这五大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


    会议邀请了活跃在上述五大文明研究第一线的10多位学者,对学者和公众发表演讲,回答问题,并彼此进行热烈讨论。

 


    首先,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的傅稻镰(Dorian Fuller)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进行了介绍。傅稻镰从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文明形成的经济基础。李新伟以“中国相互作用圈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为题,阐释了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时间、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并以此相互作用圈为视角,概述了中华文明形成和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研究的重要进展是叙利亚的新发现。英国剑桥大学奥古斯塔(Augusta McMahon)介绍了她主持的叙利亚北部布莱克丘(Tell Brak)田野项目的收获。该遗址的发掘将两河流域城市化的起点提前到了公元前第四千纪早中期,曾被Archaeology杂志评为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奥古斯塔主要讨论了在遗址的“垃圾堆”区域的发掘反映出的社会复杂化的发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乔基奥(Giorgio Buccellati)介绍了他主持的叙利亚莫赞丘遗址(Tell Mozan)发掘收获。该遗址即文献中记载的古乌尔克什(Urkesh),在公元前第三千纪是两河流域北部的重要政治中心,出土了大量有楔形文字的印章。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马克(Jonathan Mark Kenoyer)对印度河文明的艺术、符号系统和各种工艺技术进行了介绍。印度第坎学院(Deccan College) 的辛迪(Vasant Shinde)则对印度文明的发展做了整体综述。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瑞尼(Renee Friedman)介绍了她主持的埃及南部Hierakonpolis遗址发掘项目的最新进展,在墓地中发现的牛、羊、鳄鱼、鸵鸟、豹和狒狒等殉葬动物颇为引人注目。埃及国家古物部拉马丹(Ramadan Hussein)则以“古埃及国家形成和社会进化”为题,系统梳理了埃及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和机制。


    玛雅文明是本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先由危地马拉学者巴巴拉(Barbara Arroyo)和托马斯(Tomas Barrientos)对玛雅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综述。美国学者爱达荷(Idaho University)大学的汉森(Richard Hansen)和图兰尼大学(Tulane University)的马塞罗(Marcello Canuto)以及危地马拉学者居安(Juan Carlos Perez)还随后分别介绍了他们各自主持的危地马拉北部、即玛雅低地地区的艾米拉多(El Mirador)、佩鲁瓦卡(Peru-Waka)和拉克罗纳(La Corona)三处重要遗址的发掘新收获。

 


    在研讨会最后的“对话”环节,各位学者就文明的定义、文明发展的动力、环境变化与文明兴衰、古代文明研究对现代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听众有500多人,包括学者、学生、文化和旅游部门官员以及通过网上宣传吸引的爱好者等。危地马拉和拉美各主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

 

 


    会后,学者们参观了收藏有大量珍贵玛雅遗物的危地马拉国家考古和民族博物馆,并赴现代玛雅人聚居地奇奇卡斯特南果(Chichicastenango)古城和玛雅低地的世界文化遗产蒂卡尔(Tikal)古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