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简介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成 员:王 丹 王金霞 刘 勇 刘大玮 黄 希 韩化蕊 周 昕 李 颖 孙 燕 贾明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简称“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CCHC),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管的科研学术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中心研究机构,是中国考古学的学术研究中心、考古学文献资料中心、科技考古实验研究中心和中国考古学对外学术交流中心。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工作范围面向全国。50多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绝大多数省,200多个市、县开展了数千项田野工作。考古研究所单独进行或与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的一系列重点发掘项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尤以都城为主的考古成果甚为丰硕。中国自夏商以降及至隋唐,各个时期的都城性遗址绝大多数皆有考古所主持发掘,且大多有30年以上的资料和研究积累,历年来取得的丰富收获在已经建立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中居于显著位置。这些遗址出土的各类遗迹、遗物出土状态多样,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皆由考古所自己的科技保护人员负责处置和保护。考古所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下设的博物馆在北京设主馆,下设安阳、洛阳、西安三个分馆,收藏着考古研究所50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精品和标本。除博物馆外考古所还有分布于全国的20多处文物库房,主要收藏数十年来着各个大型城址或区域性考古发掘的文物标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他们绝大多数成长于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亲手发现、发掘了若干各地历代重要遗址并整理发表了相关资料,其中相当部分学者对某一个城址具有十年甚或数十年以上的发掘研究经历,对各类田野考古遗迹和遗物的处置具有相当精辟、独到的体验和见解。
在夏鼐的倡导与影响下,考古研究所历来注重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所初期就组件了若干实验室,其中出土文物修复室集中了数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诸如考古现场清理、各种类型和质地之出土物的起取、模型制作等方面成绩显著,尤其金缕玉衣、皮革甲胄、古马车、干旱地带出土漆木器等等保存状态差,清理处置难度大等尖端性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考古所技术室在完成考古所个发掘现场重要出土物和室内文物处置和保护研究的同时,大力支援地方工作,除现场操作和指导外,还无私地传授经验,为地方培养起一大批相关人才,其整体实力在全国考古和文物保护界曾一度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国家队”的领军作用。
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继承和发扬考古研究所五十多年来所积累的丰富和高超的文物保护经验,现职人员中除成长于田野考古实践,具有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外,有三位专职从事出土遗迹遗物处理、修复和保护的专业人员,均获得前辈们的精心栽培,基本功扎实,也曾出国到有关的研究所和博物馆进行研修和培训,了解和熟知国内外在文物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操作技术及方法程序。他们皆有着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论经验和国内传统成熟的文物处理保护技术,多年来为所内外颇有成效地处理修复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瓷器、琉璃器、玉石器和以丝织品为代表所谓有机物等多种质地和类型的文物,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在国内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另有回聘和外聘退休老专家数人,都是国内文物保护或文物修复方面的知名专家。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的优势,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资源和交流网络,建立一个考古发掘、遗产保护、综合研究、开发利用等多方面互动交流的研究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古迹遗址保护领域重要的思想库和信息库;成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领域较权威的咨询机构;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较有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面向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平台,组织和承担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大课题;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政策、法规研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指导、配合古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担考古遗址现场保护与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承担制定古迹遗址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承担古迹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博物馆陈列展示等设计和施工制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培训,传播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法规和方法;进行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库建设。
联系电话:010-65275976、65233270、6523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