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德堂”文化遗产学术沙龙第五次活动纪要——“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1-08-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齐国栋
 
 
    2011年7月19日下午2点,“圆明园的前世今生”报告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德堂举行。邀请圆明园管理处主任、中国圆明园学会秘书长陈名杰博士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领导、工作人员及其它圆明园文化爱好者出席报告会。
 
 
 
报告会现场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其主体基本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三园紧相毗邻,统称为圆明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名杰博士分别从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及结构、文化收藏、生态环境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深层次地讲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陈博士将圆明园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五代皇帝在圆明园生活了153年,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化活动的记载。第二个历史阶段,从1860年—即150年前--到1976年,圆明园经过了四次大劫难。第三个阶段,从1976年到现在。从1983年,从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圆明园焕发了新的朝气与生机。这个阶段,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批复的规划,给圆明园定了四项功能。第一,教育。第二,研究。第三,交流。第四,公园游憩。
 
 
陈名杰博士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它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 “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众所周知,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烧,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让国人永难忘记的一页屈辱史!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圆明园更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它成为激发国民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不断向前的塔标。
 
 
 
浩劫后的大水法遗迹早期照片
 
    陈名杰博士指出,“圆明园的劫难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浩劫,也是世界文明的浩劫。我们今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铭记历史,反思历史,祈福和平,共建和谐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经过多年整修,圆明园遗址公园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数十万株树木青翠欲滴,季节性花卉如霞似锦,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站在历史世界文化背景下来认识圆明园遗址的多元价值和多重身份。它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圆明园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我们必须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按照文物保护的规范来保护它。第二,圆明园具有独特的中西方文化内涵,成为独特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第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第四,圆明园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五,圆明园成为一个广大市民游憩与旅游的服务场所。
 
 
 
圆明园皇家庙会
 
    通过这次学术报告,大家收获颇丰,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圆明园的前生今世,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德堂文化遗产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平台,对于我们知识的拓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