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编辑室党支部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李晴 刘昶

  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编辑室党支部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考古编辑室党支部宣传委员、考古编辑室副主任黄益飞主持。

  考古编辑室党支部书记曹楠同志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考古编辑室党支部的全体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从理论研究、选题策划、期刊发展方向、期刊编辑规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心得体会。

  余雯晶同志发言道,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考古工作者如何在新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她深受震撼之处,一是“两个结合”,二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我国并且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华民族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以其突出的实物性,给我国历史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实物证据。她提出,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投身考古工作,努力为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付兵兵同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作为深受社会意识影响,同时又能塑造广大民众基本历史认知的考古工作,现在受到的关注和审视前所未有。对考古所的期刊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及时、全面、公正地记录当今中国的考古工作现状,生动、准确、翔实地呈现和阐释研究进展,既需要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更需要合规合法、可持续性、有建设性的制度保障和风清气正、廉洁自律、坚守底线的职业操守。

  刘天歌同志发言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方面令她印象深刻。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二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她也由此感受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当前在生活中、网络上,常常遇到有人质疑对学习历史、考古的意义,这是对这个问题的最有力的回应,也使她的信念更加坚定。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她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加强学习,尤其要加强对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为核心的早段考古学的相关成果、最新成果的学习,提升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努力提高编校质量,做好考古学论坛的相关工作,为高水平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展示贡献力量。二是在个人科研工作中,以五个突出特性为指导,更好地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加大田野调查的力度,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刘昶同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的“两个结合”和“五个突出特性”为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事业的殷切希望,对考古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阐释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加强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利用植物考古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推动科技与考古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入挖掘文明发展规律,厘清文明演变脉络,展示历史发展中的中国智慧。总之,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愧于党和组织的培养,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要自觉加强学习和探索,坚定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晴同志发言道,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发展座谈会上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并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习近平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更加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应更加努力提高编辑的自主意识,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提高专业素养,以提高学术能力和素养,与学者尽可能在同一平台对话,实现编研一体。更好的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李朵同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推动了自去年10月28日于殷墟遗址考察时讲到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更是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讲话中高度凝炼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质,更是依据古代中华文明,谈及现代以及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中,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特质是在具体考古工作中可以切实观察到的,这次讲话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是振奋的,也是极具启示性的,同时也明确了考古学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讲话中还重点阐释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是未来需要持续学习和思考实践的重要方面。谈到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她提出为践行此次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需要及时关注相关学术热点与前沿,提升自身编校水平,做好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章的高质量发表工作;另一方面,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持续耕耘,从区域文化演进及其文化特征的考察出发,深入开展跨区域文化的对比研究,努力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添砖加瓦。

  李学来同志发言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把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在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了理论根基和注入了固本培元的思想力量,并为大家从考古学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等问题提供了指引方向。谈及自身发展,他提出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还是要回归到本职工作中,即一如既往地做好编辑工作,保证刊物较高质量出版。同时对于《考古》等学术期刊来说,要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重大历史问题,继续做好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的宣传、转化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引导作用。

  庞小霞同志发言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一名考古科研工作者,她感觉对从事这一行业充满自豪、深受鼓舞又同时觉得这也是赋予考古学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并对每一个特性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作为考古学者,她认为其责任不仅仅是今后继续做好考古一线工作,寻找更多实证,更是要利用百年来考古学的成果阐释好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她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和交流尤其交流的路线,同时又以海岱地区为个案,系统研究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进程和地理进程,展现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演变并最早消弭于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从东夷到华夏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而选择海岱地区的典型意义在于这是一个极具文明起源意义却最终丧失其地位,长期保持独立发展却又最早失去自身特征的区域,同时这也是一个立足于边界来回溯区域文明从独立发展到走向衰落进程的最典型区域。这种研究拓宽了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并对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研究中,她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在早期起源、发展阶段就已经具备的创新性和包容性这两个重要特质。在今后的研究,她提出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比如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的具体内涵以及这些重要特征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考古学年鉴》的执行主编,她提出目前重要的工作是编好这本书。该书一个重要工作是每个学科的年度综述,随着学科不断深化和发展,除了传统的按时段进行了学科分类,考古学科在近十多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考古学会各专委会的成立为集中体现。她觉得《中国考古学年鉴》更要及时跟进这种变化,近年来在传统学科之外,还增加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考古学理论、盐业考古、数字考古、考古学史等分支学科的综述。她计划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10年”及“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10年”作为一项综述,由资深专家总结现阶段的相关学术成果,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年鉴》做好宣传、阐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成果所尽的一份力量。

  黄益飞同志发言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一篇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讲话博大精深、体大思精,自觉未能充分、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髓,他分享了几点学习体会。第一,从学理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原创性贡献。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才能更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价值,能更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突出特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从学术层面去理解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从政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转换。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去理解、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第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真抓实干,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入党积极分子张瑶同志发言道,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感受颇多、印象最深的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通过学习,她认为要从根本上认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时刻保持迎万难的进取精神同时具有创新意识,不被旧思想旧理论所束缚,勇于面对工作中新的挑战,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党史中不断汲取智慧力量,方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

  曹楠同志总结发言道,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作为任职20多年的考古杂志社编辑,她感到非常激动。

  除了认真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外,她还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特别策划《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6月5日至今连续刊发几十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深度阐释文章,特别是几篇考古学者的文章,包括“从考古学视角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从边疆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原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这些文章提高了她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她提出,刊发中华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方面的简报和研究方面的论文是杂志社义不容辞的责任。《考古》2023年第4期刊发的“本刊专稿——外国考古”和第5期刊发的“本刊专稿——中华文明探源”两组专稿,正是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出的努力。还提出今后还要通过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精神,推出更多从考古学视角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简报和论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续努力。

图文整理:李晴 刘昶

审核:曹楠 黄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