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党支部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23-06-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6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党支部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汉唐室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考古技师参加会议,汉唐研究室北京党小组、西安党小组、洛阳党小组和辽上京考古队党小组分设线下会场。汉唐室党支部宣传委员王睿同志主持会议。

线上学习

  汉唐室支部书记刘瑞同志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扩大会议精神、高翔院长在全国史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重要发言。

  汉唐室全体同志认真、细致的学习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同时,回顾了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对考古工作重要意义的论述,并结合自身工作深入交流了学习心得。大家一致认为深入秦汉以来历代都市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社会特点及其历史逻辑,有助于多角度的阐释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

北京党小组学习现场

  杨勇同志指出,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精辟论述,高屋建瓴,深中肯綮。作为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一方面,要以之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我们的研究中,结合新资料、新发现,来进一步挖掘、阐释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汉唐考古研究室主要是做秦汉以来城市考古尤其是都城考古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秦汉以来直至明清的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这一时期开创的辽阔疆域,以及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对古代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在此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总书记所讲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等,较之前也显得更加鲜明并得到了充分展现。由于都城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当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和缩影。因此,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秦汉以来历代都城的形态及其所反映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做长时段的考察,将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社会特点及其历史逻辑,对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明的上述突出特性,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信我们汉唐考古研究室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

辽上京考古队党小组学习现场

  董新林同志首先回顾了2020年9月28日、2022年5月27日、2023年6月2日三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繁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考古重要使命、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等方面的论述。其次指出现代中国考古学起步之时,正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际。60后是长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长大的一代,是见证实事求是的邓小平理论卓越成就的一代。从事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一直是唯物史观,并坚持以此为指导。同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考古学科的重要内容和优势之一。最后指出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立足辽上京遗址,长期从事辽金时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时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希望不断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来实证辽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来阐释辽朝和金朝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坚持田野考古发掘第一线,是我们考古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和立所之本。他和汪盈博士在辽上京考古工地,力求进行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和深入的考古研究,切实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客观地认识辽金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西安党小组学习现场

  刘振东同志表示,从“一个结合”、“两个结合”的表述观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某一时期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着重说明“能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不仅说明“能够结合”,而且进一步揭示“为什么能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这五个突出的特性,所以能够与外来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逻辑性,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阐释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洛阳党小组学习现场

  石自社同志表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和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是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指路明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自觉主动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大局。坚守本职工作,认真做好遗址发掘、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科学阐释遗址的价值内涵,全面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全面做好中华民族突出特性的阐释、传承和弘扬,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刘瑞同志指出,总书记凝练出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是最新、最深刻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科学总结,是我们今后不断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基石和最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的五个“突出特征”的统一体。只有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突出特征全面传承和发展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汉唐研究室各考古队从事的,是不断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何创立、如何不断发展壮大的工作,是探究、阐释中华文明在二千多年来如何连续发展,如何不断创新、如何长久统一、如何包容四海、如何长久和平。通过考古学来发现、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的特质,探寻历史上中国如何创新性解决统一、如何在保持庞大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统一同时,包容、和平的解决域内众多民族、差异性文化间的共同发展,应成为我们历史时期考古的核心任务。即探寻和阐释进入统一帝国之后的中华文明如何不断发展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问题,是我们的核心工作。

汉魏洛阳城队学习现场

  刘涛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论断。他所工作的汉魏洛阳城遗址有2400余年的建城史,近600年的建都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东汉洛阳城是洛阳第一次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首都,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首都第一次从秦汉时期偏居于渭水流域、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到居天下之中、黄河中游,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核心区域的黄河流域。经过夏商及之前的“满天星斗”时期、两周时期的东西对抗时代,第一次完成了关中与关东、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也是第一次实际确立了洛阳不仅是地理上的“中国”、天下之中,更是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开启了洛阳作为1-6世纪中国古代最重要都城的序幕。“中”,集中代表了东汉洛阳城的特色、贡献和历史地位,“中”字及统一性,揭示了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内在动力和强大基因,更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动因。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黄河流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既有对魏晋旧都的遵循,也有诸多开创性的城建规划理念,反映出北魏王朝兼蓄南北、融合东西文化特性,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何岁利同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特别是6月2日在参观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专题展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这一重要讲话,将考古学与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我们每一位长期坚持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来说,倍受鼓舞!雄安课题组从2017年新区建立开始,全程参加了雄安新区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近些年,课题组正在开展雄安新区古代城市考古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对雄县古代鄚州城、古州城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厘清了二座城址均为古代鄚州城址,时间从汉至唐,并经宋元明清历时千年之久,且沿革清晰,是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的重要实证与文化载体。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课题组全体成员也决心立足本职岗位,守正创新,稳扎稳打,戒浮戒躁,不等不靠,踏实努力,做好雄安新区一线田野考古与学术研究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久久建功,挖掘雄安历史,阐释雄安文化,讲好雄安千年故事,为雄安新区的考古事业、文化传承与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江苏工作队学习现场

  王睿同志举例指出,扬州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西部城门遗址使用了1500余年,年代序列完整、分期明显且保存状态较好,既是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发展的缩影,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城门形制变化及相关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扬州城遗址的历史沿革充分体现了这种连续性。结合陶瓷研究方向,她指出辉煌灿烂的陶瓷制造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对其深入、细致的研究,正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历史研究院有整合全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职责,未来我们对于陶瓷发掘和研究工作要注意三点。第一,对于历史上的陶瓷遗存,系统性调查、有重点的发掘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技测试,规范统一测试标准,建立全国古陶瓷相关数据库,及时共享成果。第二,推动陶瓷考古学的建设。陶瓷考古学不可能自发地形成,陶瓷考古学只有在业界同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现代陶瓷考古学的学科要求,共同努力构建才能最终确立和形成。第三,积极保护长时段制瓷业态遗存,比如在江西景德镇、河南、陕西、浙江等多地从古至今仍然保持的陶瓷生产,有选择的推进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

  沈丽华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他结合个人工作经历谈到,通过持续考古工作发现东魏北齐邺宫呈现出“三朝五门”和“前朝后寝”的规划设计理念,是目前所见都城考古中较早的实例,这样的宫城布局与明清北京故宫极为相似,由此也再一次实证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布局形制等规划理念是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同时他也提到在做好考古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进考古成果转化,服务于现当代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年轻人倍受鼓舞,立志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坚持提高思想觉悟,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懈努力奋斗。

  卢亚辉同志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持。青年学者应坚定文化自信、使命担当、奋发有为。第一,立足田野,不尚浮华。扎实的田野发掘工作与学术研究,让考古行业以极小的从业人员规模,做出卓越的贡献。考古取得今日的成绩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舍小家为国家,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考古学者应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第二,认清时代背景,保持内心一份对中国考古与文化的热爱,保持一份清醒。考古很火,源于党中央和国家对考古事业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考古会回归它的常态,考古从业者要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靠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第三,服务国家政治、文化、建设大局需要,将个人考古事业与学术研究、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青年学子应不断强化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增强学术本领,切实提高研究能力,牢牢把握住前所未有的学科发展机遇,继承前辈学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考古发掘的田野上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宗瑞同志谈到,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提振了考古人的信心,两个结合更为今后开展工作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要扎根一线,守正创新,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俞乐琦同志表示,她参与工作的邺城遗址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直接证据,而遗址所出的大量珍贵文物则显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与民族交融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她结合自身的艺术史研究谈到,之后的工作将重点挖掘邺城文物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详细解释它们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与影响方面的路径。

  韩建华同志指出,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刻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论断,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推进文化理论创新、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考古工作者,备受鼓舞,深受启发,在新历史起点上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幸参加考古中国项目——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工作,从考古发掘所感知到民族的交往融合、文化的交流互鉴,确实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考古发现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默察当今大势,吾国将来必循汉唐之轨辙,倾其全力经营西北,则可以无疑”,现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此理念一致,互为响应。作为新时代考古人,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扎根田野一线,守正创新,做好考古发掘与阐释工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崔良生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文化自信,同时要做传承、发展的模范带头人。结合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要不断创新,勇于进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科研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经常到考古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为考古事业做出贡献。

  常钰熙同志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考古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发表重要讲话,使我受到巨大鼓舞,也感受到了作为考古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准确、深刻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时期考古研究,应为深入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进入历史时期之后的发展脉络做好自己的工作,具体而言,首先是从发掘好、认识好遗迹遗物做起。以我正在参与发掘工作的扬州城遗址为例,这座城自春秋战国沿用至明清乃至现代,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变革,在城市形态、社会文化方面等方面都有体现,它既是南北融合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具备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统一性、和平性。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持续、细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将它在不同时期的城市面貌和特点揭露出来,阐述清楚。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地做好更大范围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此外,还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考古学的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铭杰同志指出,总书记的考察和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文博考古工作者,同时也认识到考古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需要做好本职工作,按规程操作,科学发掘并客观、真实、完整的记录发掘遇到的现象;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可以透过文物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环境变革,艺术审美标准,工艺水平,甚至是社会状况,尽可能的提取文物信息,并做好研究和保护工作,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华文明。

  会议最后,汉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刘瑞同志做了简短的会议总结,号召大家继续认真、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认真把对讲话的学习,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掌握精髓,以便能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更好的发掘、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祖国广阔的田野中发现、发掘、阐释中华文明,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汉唐考古研究室党支部

审核: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