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23-06-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3年6月25-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考古新篇章》为主题讲授专题党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纪委书记施劲松分别作专题辅导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作专题讲座。考古研究所在京党员干部、各田野站队代表近80人参加学习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现场 

  张国春同志带领全所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科学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如何更好构建考古学“三大体系”建设提出了未来工作重点。他指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完善,学术体系逐步建立,在揭示中华文化、阐释中华文明、解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解析家国大义、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华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考古事业大繁荣大发展阶段,考古所要始终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目标要求,立足于学科发展目标和国内外学术前沿,坚持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考古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统筹,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及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效协同起来,把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和力量高效整合起来,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战略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战略导向和规划保障。

 

张国春同志讲授专题党课 

  陈星灿同志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考古力量》为题作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从大量实例出发,从考古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对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视,不仅仅着眼于过去,还着眼于当今和未来。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利用和传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工作者,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做好考古资料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工作,积极主动地促进田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深度交叉融合,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阐释丰富的考古资料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阐释好中华文明的悠久发展历程和辉煌灿烂成就,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陈星灿同志作专题辅导报告 

  施劲松同志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作专题辅导报告。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转化创新,广大考古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内容。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但是仅仅揭示出过程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就是中华文明的特质。考古工作者要以此为遵循,从多个方面深化考古学的研究,加强考古学科建设,深化中华文明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施劲松同志作专题辅导报告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还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作专题讲座。

  王俊生同志以《周边外交形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题,围绕周边外交重要性、周边外交新形势、周边外交新思考三方面进行讲授。他指出,中国与17个周边邻国建立了“战略关系”,其中14个是十八大以后推动建立的,这充分反映出周边外交在新时期中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历史经验表明,处理好周边外交对大国崛起具有决定性意义。王俊生同志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周边外交的新形势。他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内外兼修与相互促进,中国在周边外交中,要保持平等、谦虚、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更灵活、生动、多样的方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王俊生同志作专题讲座 

  夏春涛同志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为题进行了授课。他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新时代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大势、坚定自信自立,以历史主动精神奋力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史诗。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夏春涛同志作专题讲座 

  在专题党课和辅导讲座后,六位考古所学者代表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报告了在本次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心得体会。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常怀颖同志结合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程,围绕四个核心内容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谈到,“学思想”就是要重视理论武装,中国考古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以材料为基础的,不空谈理论的实践的考古学。回顾过去的一百年,中国考古学最核心的工作目标,就是注重材料分析。“强党性”是主题教育的第二个重点,党性原则是考古工作事业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许多工作不能单靠考古工作者的一腔热忱或行业自律,必须在全所统一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以制度、规范和科技手段来实现。“建新功”是时代对考古学的要求。近二十年来,考古学承担了探索“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农业起源”、“中国古代文明、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研究重任。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阶段,但理论整合与跨学科的话题疏通工作才刚刚开始,这是考古学认知模式和理论建构的必经阶段。未来一个时期,考古学在人才、技术、管理、研究等方面都会高速发展,作为国家级的考古学最高学术机构,考古所的工作应该带有前瞻性,适应并继续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方向,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努力践行,以足够的自信和对事业的雄心,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研究梯队和团队。

  汉唐考古研究室刘瑞同志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党中央的要求和新时代的呼唤。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如何尽快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是考古工作者必须尽快回答的“时代之问”。他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第二个结合”系列论述,认为这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已带领我们走了至少十年。当代考古工作者要响应党中央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深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民族性,坚持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深入结合考古发现,不断寻找历史真相,探索文明的研究之路。

 

考古所六位学者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科技考古中心王明辉同志综合支部学习的集体意见,代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者谈了学习体会。他谈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亲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多次强调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发言和贺信,已经形成了中华文明传承保护研究的思想体系,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传承保护研究思想,就是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推陈出新,以我为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华文明传承保护研究的思想体系。作为科技考古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在加大科技考古工作力度的同时,做好考古资料的阐释,继续创新工作,促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实现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阐释丰富的考古资料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才能清晰地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考古编辑室曹楠同志谈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考古》《考古学报》两刊编辑部自2021年以来特别组织多组多篇专稿特稿,阐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涵,思考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和方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系统思考考古学的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何毓灵同志首先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殷墟的系列批示和讲话,随后介绍了殷墟考古新收获。他提出,以殷墟为代表的青铜时代处于中华文明进程的中间阶段,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汉文字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的根本保障。甲骨文、青铜文明、社会礼制、国家形态等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突出表征。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与巩固时期,以大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华文明统一性保障,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雏形呈现。何毓灵同志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谈到殷墟考古的“三大体系”建设。他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构建中国考古学的“三大体系”,殷墟考古责无旁贷。广大考古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上来,为构建考古学“三大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立足根本,做好殷墟考古整理与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充分利用殷墟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讲好殷墟故事,构建殷墟话语体系。

  汉唐考古研究室王睿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央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制定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强调将大运河提升到“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的地位,力争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近年,大运河所覆盖的省市有若干考古项目取得丰硕的发掘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深入认识大运河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材料、打开了新角度。大运河宿迁至皂河段河工遗存考古调查勘探、扬州蜀岗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的发掘以及扬州唐宋时期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群的发掘等,对探寻大运河的起点邗沟提供了线索,是探讨邗城和邗沟位置,广陵城、唐罗城和大运河关系的关键点,有望为实证大运河2500年历史提供可靠依据。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如何向人民群众展示大运河相关的考古发掘成果,阐释其深刻内涵,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也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的一份考古力量。

 

学习活动现场 

  最后,张国春同志做总结讲话。他指出,考古所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院党组本年度主题教育工作统一部署,按照考古所主题教育工作计划精心安排的。三位所领导都做了专门的报告,并邀请其他学科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六位所内学者代表本研究室做了很好的汇报,各项议程均已圆满完成。本次学习活动主题突出,学习发言都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所内各个研究室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交流。亚太院周边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同志解读了我国周边外交形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历史理论所所长夏春涛同志讲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拓宽了考古所同仁的研究视野,扩展了本次学习广度和深度。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同志学习热情高,会上会下讨论热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张国春同志强调,全所干部职工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考古所工作实际,更加自觉地统一思想和行动,学习领会好、宣传阐释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考古人应有的贡献。

整理:韩翰 荼荼

审核:张国春 颜阳 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