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离退休党支部、行政联合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7-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23年7月13日,考古所离退休党支部、行政联合党支部联合举办的“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座谈会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学术讲座主题党日活动在作铭厅召开,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同志为王仁湘同志、冯浩璋同志颁发“光荣在党50年”奖章,王仁湘同志带来题为“陶寺考古的几点思考”的讲座,宁宝蓉同志代表离退休党支部发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同志代表行政联合党支部发言,行政联合党支部副书记吴海燕同志主持本次学习活动。

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同志为王仁湘同志、冯浩璋同志颁发“光荣在党50年”奖章

 

吴海燕同志主持学习活动

  冯浩璋同志作为获奖章代表发言,他回顾了他在考古所的发掘、科研及资料信息整理工作的经历,讲述了对考古所深厚的情感。考古所的同志和领导对他悉心帮助,他对考古所的工作尽心竭力,力求将每一件事情办实、办好。在退休以后,他也在继续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规划,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冯浩璋同志发言

  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重要的早期文明的起源点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新千年之际新发现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其性质和内涵备受瞩目。王仁湘同志围绕探寻中轴线、鼍鼓逢逢、阴阳方圆、神示两面、观天察地、礼始饮食等方面分享了他对陶寺考古的思考。

 

王仁湘同志作主题讲座

  探寻中轴线

  他依据文献及考古发现将古代城址(遗址)的方位系统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向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面与四方大体平行”的“四正”系统。第二种是“斜向方位系统,特点是建筑的四角分指四方”的“四维”系统。陶寺城址北偏东45°的方位布局正好符合第二种方位系统——“四维”系统。他指出,“陶寺城址是朝向正东南方向的,四角向着四正方向,这也就是‘维向’。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址东南是崇山(太行山),西北是吕梁山,两山平行夹峙的中间是汾河盆地,陶寺城正建造在这两山间的盆地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山的走势是西北—东南向,差不多接近45°,陶寺城的中轴恰与山势垂直,南北城墙与山势平行”。可见,他认为陶寺城址的择向主要是受当地地形的影响。

  鼍鼓逢逢

  陶鼓上刻画的旋纹,让我们自然想到了旋纹彩陶。构图的雷同,会让人想到两者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正是由旋纹图案的传播,我们看到了中国史前时代在距今6000年前后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他认为,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推想,史前彩陶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不能仅仅只限于欣赏它艺术性的一面,还要关注它不大为我们所明知的象征性的另一面。

 

会议现场

  阴阳方圆

  作为一名考古学者,他从考古角度解读古人如何表现阴阳。史前与文明史早期艺术中见到的鸟、蛙,绿松石的龙与虎等,这些都是动物崇拜,而动物神崇拜中普遍存在性别强调,以性别体现阴阳观念。早期艺术将阴阳符号化,早期艺术用方与圆代表这种区别符号,龙虎均有方菱形和圆弧形两种体饰,如果不以阴阳雌雄看待,就不会有合适的解释了。圆天方地,圆阳方阴,这与玉琮玉璧的示形也同义,也与早期文明的认知正相吻合。

  神示两面

  神是什么样子?不论是什么神灵,都是先人次第造出来的,大多是以人自己为模特造出来的,所以常常是半人半兽的样子。人造出的神,不论多么狰狞和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这其中就有我们即将说到的两面神,一种特别的神灵造像。他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神面展示了神的背面,还拥有另一幅面孔。他表示,也许古罗马时代神话中的双面神,可以给我们一个提示,前与后,善与恶,吉与凶,在神示中生活的人们,不论距离多么遥远,都会产生相似的的思维。

  礼始饮食

  人类最初的礼仪,是从饮食开始养成的。饮食礼仪,是人类最早的礼仪,也是文明的一个象征。中国最初的食饮规范,是分餐制。分餐制的源头,恰可追溯到陶寺文化时期。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发明。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重要,它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此外,在陶寺宫城核心宫殿基址IFJT3外侧的东南角,发现了一组陶寺中期的厨房建筑,称之为“东厨”。东厨,以后就成为了一个传统。

  陶寺说陶

  由陶寺说说“陶”,或者是由“陶”看看陶寺。陶的出现是 新石器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重点要说道的这个“陶”,我们一般不大知晓它是个多音字,除了读 táo,又读 yáo。其实,古时 陶通“窑”,指的是 “窑灶”,即是考古上说的 陶窑。《一切经音义》引《集训》说: “陶,烧瓦器土室也。”他曾读过一文,说是襄汾地区方言称 太阳为 “尧王”,发音近似 “窑窝”,旧县志记载 陶寺一带叫“尧窝”(曹志恩《陶寺,曾经的辉煌》,临汾新闻网 2018-07-11)。我们由此可以多一个思考的路径, “窑窝”会不会就是“陶yáo窝”,或者就是陶寺的一个古称呢?

  尧舜日月

  陶寺扁壶上对侧各写一字,有一个比较容易识别,是学者公认且少见争议的“文”字。另一侧的那个字辨释分歧较大。三种主要的解读如下:罗琨:“昜文”,云开日出;冯时:“文邑”,地名;何驽:“文尧”,尧帝。这个“昜”=“唐”,可能与尧相关。尧以唐侯上位,唐是有特定意义的,王充《论衡?正说》:“唐之为言荡荡也”。我们知道 陶唐,即唐尧。初封于陶,后徙于唐,又称陶唐。陶寺朱文成唐与唐尧,以太阳为名,像阳光普照。他据此推测陶寺城址,或许真与唐尧有关联。

宁宝蓉同志代表离退休党支部发言

  讲座后,宁宝蓉同志代表离退休党支部、刘国祥同志代表行政联合党支部先后发言。宁宝蓉同志代表离退休党支部对两位获奖老党员表示衷心的敬意,目前考古所有许多老同志现在还在科研一线发挥光和热,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这些都离不开考古所行政部门对他们的科研保障和支持,她代表离退休党支部向所党委、所领导、全体行政部门的鼎力支持和通力合作表示感谢,她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刘国祥同志代表行政联合党支部向获得奖章的两位老同志表示祝贺,并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提到王仁湘同志在讲座中对陶寺很多问题分析的全面、深入、透彻,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和理解,他建议做好文章撰写、发表及对公众进行分享的工作。考古事业离不开老同志们的支持,保障和支持老同志们继续发挥学术余热,是科研处工作一部分内容。他表示今后将继续配合老干部办公室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科研服务工作,为离退休老专家学术研究做好科研保障工作,积极为老同志申请出版资助、申请科研成果奖项等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同志代表行政联合党支部发言

张国春同志作会议总结

会议合影

  张国春同志在会议最后对考古所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及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及未来的计划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和力量高效整合起来,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战略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战略导向和规划保障;建立配套的人才和文物管理制度,做好队伍管理及成果激励与文物安全保障等工作;加强考古发掘与资料系统整理和研究的结合,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影响力、技术能力。原党委书记齐肇业同志、老专家刘一曼同志、安家瑶同志、胡秉华同志等先后发言,为考古所的建设积极献言献策、贡献力量。

作者:行政联合党支部

审核:刘国祥 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