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

发布时间:2011-01-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孙小淳 何努 徐凤先
 
摘要: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关键词:考古天文学  地平历   天象崇拜  史前文化遗迹  日出方位观测  圭影测量
 
 
0  前言
    人类在文明的早期对天文现象的关注远远超过现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天文观测对人类生产生活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定季节、定方向,并由此建立起时空秩序,从而能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文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文字到艺术,从居室到墓葬,从宗教场所到城市规划--无不以不同形式渗透了天文学的观念。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就是利用天文学原理对古代文化遗存进行研究,揭示考古遗存中包含的天文学内涵,认识古文明中的天文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开始于19世纪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英国巨石阵(stonehenge)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渐趋成熟。此后,西方考古天文学家在欧洲、西亚、北美等地的古文明中都发现了与天文有关的遗迹。
    天文学在中国起源很早,并对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所说:“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早期文献中零散有一些有关史前时期先民观测日月星辰定季节、定方位的记载。在由前国家社会到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天文学发挥的作用就更大,如:《尚书·尧典》有四仲中星的记载;《舜典》有“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周礼》 有“惟王建国,辨正方位”;《 诗经》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又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些文献记载都反映了天文观测对于中国早期的国家活动和城市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史实比文献中的记载要丰富得多,在这些与天文学有关的各种活动中,中国文明独特的宇宙观逐步确立起来。
 
    ……
 
 
 
作者:孙小淳,徐凤先,黎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何驽,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原文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  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陶寺观象台遗址研究

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

发布时间:2011-01-20

 
摘要: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关键词:考古天文学  地平历   天象崇拜  史前文化遗迹  日出方位观测  圭影测量
 
 
0  前言
    人类在文明的早期对天文现象的关注远远超过现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天文观测对人类生产生活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定季节、定方向,并由此建立起时空秩序,从而能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文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文字到艺术,从居室到墓葬,从宗教场所到城市规划--无不以不同形式渗透了天文学的观念。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就是利用天文学原理对古代文化遗存进行研究,揭示考古遗存中包含的天文学内涵,认识古文明中的天文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开始于19世纪末,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英国巨石阵(stonehenge)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渐趋成熟。此后,西方考古天文学家在欧洲、西亚、北美等地的古文明中都发现了与天文有关的遗迹。
    天文学在中国起源很早,并对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所说:“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早期文献中零散有一些有关史前时期先民观测日月星辰定季节、定方位的记载。在由前国家社会到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天文学发挥的作用就更大,如:《尚书·尧典》有四仲中星的记载;《舜典》有“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周礼》 有“惟王建国,辨正方位”;《 诗经》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又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些文献记载都反映了天文观测对于中国早期的国家活动和城市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史实比文献中的记载要丰富得多,在这些与天文学有关的各种活动中,中国文明独特的宇宙观逐步确立起来。
 
    ……
 
 
全文阅读
 
作者:孙小淳,徐凤先,黎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何驽,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原文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1卷  第4期

作者:孙小淳 何努 徐凤先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